第八章 告别在子夜(第9/9页)

还说什么呢,如今说什么都晚了。也许只是一念之差,一切却已难以改变。

最终,张自忠打破沉默:你们回去吧,以后家里的一切事情,再不要问我了。

他是戴罪之身,所以必须有上军事法庭的心理准备。此去,恐再不能归家矣。

胡适后来在见到蒋介石时,曾替张自忠辩护。他说张自忠不应被谴责,因为他保住了北平这座城市,避免了不必要的破坏。

此时的胡适还是“低调俱乐部”的骨干成员,同时他又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化人,议论时事常常免不了书生之见。

他并不清楚二十九军高层的内幕,也不知道,当初如果宋、张团结对外的话,不仅北平有可能守住,华北局面也将完全不同。

张自忠一走,所谓政委会名存实亡,北平完全成了维持会的天下,而汉奸们也向主子争相献媚,一出出伸手乞讨官帽的丑剧如期上演。

有个叫冷家骥的汉奸,见张自忠不在,伪北平市市长一职空缺,便想自己坐上去,可是日本人不同意,还把他叫过去,结结实实地骂了一通。

归根结底,香肠要由主人给,愿不愿给,何时给,还得让他说了算,这是一条犬就能自己随便索要的吗?

《嗛斋日记》的作者李景铭当时也在现场,目睹了冷家骥的丑态和狼狈之状,就嘲讽地说,国家都到如此地步了,你竟然还在猎官,真是无耻之极。

其实李景铭本人也是个官迷,他本来在河南,听到七七事变爆发,就急急忙忙赶到北平,进了维持会,并且还从别人那里抢到了一个财政局局长的差使。

与冷家骥相比,两人真可谓是五十步笑百步。

最后一课

 

8月8日,日军在北平举行入城式。

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率领大队日军,趾高气扬地进入了这座中国的北方古城。

一位记者当时正在现场,他说他的心情,只有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才能形容。

德国人打仗打赢了,法国的阿尔萨斯从此将归属德国。

老师于是对自己的学生说,知道吗,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一定要经常讲,永远不要忘掉。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阿尔萨斯人本身讲的就是德语,小说家只是借此宣泄自己的爱国情绪罢了。

可是,北平不是阿尔萨斯。这里的人们一直说的是最标准的中国语言,它也许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却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

东北人民的苦难,如今开始轮到华北百姓来承受了。《嗛斋日记》记载,北平城里,虽然表面上还是由中国警察在维持秩序,但手里拿的不是枪,也不是警棍,而是钓鱼竿。

北平的最后一课,充满了悲凉和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