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命在于折腾(第6/8页)

陈万仞负责的江岸防线长达五百里,每一个地方都守,很容易被日军各个击破。陈万仞的办法是把机动兵力掌握在手中,不见兔子不撒鹰,一撒出去必定要啄你个底儿穿。

武汉失守后,日军一直尝试要控制江岸,曾派出十六艘军舰,满载日军,向江岸发起猛攻。

登陆前,一般都要先用兵舰大炮进行射击,以试探江岸动静。日军试来试去没人,也就放心大胆地上来了。

陈万仞眼明手快,探得日军登陆,立即传下兵符令箭。他出兵不是一次性全部派出去,而是保持着压力的叠加,起初是两个团,杀到酣处,再派一个团,直至把日军逼到岸边为止。

看到日军已经力竭,陈万仞知道火候已到,最后再派出比团更多的兵力,一攻再攻,像一头一往无前的老牛,非把日军顶下江去不可。

这一战,击沉日军大小汽艇二十余只,击毙日军上百名,俘虏二十余人,日军浮尸于江,顺水漂流。

陈万仞仅凭此战,便足以比肩郭勋祺,只是人的名,树的影,郭勋祺成名早,陈万仞就被盖住了。

在冬季攻势中,水准稳定的正是陈万仞所指挥的左翼兵团,即使后来第二十三集团军全面失利,仍然没有能让他陷于沉默。

因伤亡过大,陈万仞开始也没能挡住日军对江岸的猛烈进攻。他且战且退,诱使日军进入一个狭隘的凹地后,迅速发起围击。

一战下来,歼灭日军三百余人,俘大佐一名,战利品近三百余件。

要再看不出陈万仞是个人物,顾祝同和唐式遵的眼睛就全都瞎掉算了。

1940年10月初,顾祝同从军委会接到指示,要他于短期内切断长江,腰击敌舰,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陈万仞。

陈万仞此前曾多次提出,他在沿江防区内只有两个迫击炮连,如果能增设一个炮兵营,腰击敌舰就容易多了。

陈万仞还论证说,一发炮弹只需几十元,但如果击中一艘敌舰,日军就要损失几十万,这笔账完全划得来。

可是军委会没给。接到任务后,陈万仞只能自己想办法,他把幕僚们召集到一起,看能不能找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即既能截断长江航运,又用不着自带重炮。

众人看着地图,都犯愁:日军为了掩护长江航运,其沿江据点皆为堡垒式防御结构,构筑坚固,层层设障,且配备海空军火力支援,无论选定哪里都需攻坚。仅仅一个煤炭山,当时左中右三个兵团突击,都拿不下来,更何况区区一个军。

陈万仞埋着头,一段段找,最后他选择了马当要塞。

马当重要,所以日军想不到会遭袭,这叫避实击虚,同时马当又是长江上最窄的所在,第二十一军虽无重炮,但有迫击炮,到时只要能予以占领,就可以用迫击炮和要塞火炮来担任防守。

进攻之前,陈万仞吸取冬季攻势的教训,没有大张旗鼓,弄得周围全都知晓,而是派侦察兵对日军据点进行了侦察。

日军据点与马当要塞并不在一处,双方相隔20里,据点的特征是火力强、兵力少,要想取胜,就必须想法绕开据点的火力。

侦察的结果让陈万仞喜出望外。原来在日军据点外围有一段丘陵,上面湖汊纵横,杂木芦苇丛生,到了秋冬季节,好几个地方都可以徒涉。

根据这一情报,陈万仞又派连营军官潜入马当,以熟悉情况,之后精挑细选,组成六个突击中队,并进行了相应演练。

1940年10月11日,黄昏时分,陈万仞指挥部队向马当据点发动猛烈攻击,以此作为掩护,六个突击队沿着湖汊上的秘密通道,一路匍匐前进,顺利地绕到了据点背后。

第二天拂晓,突击队冲入据点,尚处于睡梦中的日军被击毙百人,漏网之鱼则四散逃去。

马当要塞本身并无日军野战部队驻守,只有守护军用物资的后勤部队。川军一拥而上,占据马当要塞,要塞上升起了中国国旗。

随步兵而来的川军炮兵用要塞内的大炮开火,将长江上停泊来去的日军船舰击沉击伤多艘,圆满完成预定任务。

三天之后,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川军化整为零,撤出了马当。

陈万仞一战成名,攻克马当的消息传到四川后,川人皆引以为荣,并举行了慰劳祝捷大会。贺国光以成都行辕主任的名义赠予锦旗,并分电唐式遵、陈万仞致贺。

陈万仞这一仗妙还妙在,从川军攻占马当最高峰到川军炮兵开始射击,攻击部队未伤一人,在抗战史上堪称奇迹,正是陈万仞最津津乐道的那种“真正的胜利”。战后缴获的战利品甚多,陈万仞拿着东洋指挥刀到处送人。

这一期间,第三战区好事连连,顾祝同迎来了一支新川军,也是最后一支出川抗战的部队:范绍增第八十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