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苏与他的母亲(第7/8页)
同样的问题,也被研究同一段历史的外国史家所关注。不久前,我读到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藤田胜久先生的新著《项羽与刘邦的时代——秦汉帝国兴亡史》,眼睛豁然一亮。藤田先生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该书第三章叙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对扶苏和项燕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矛盾史实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藤田先生以为,扶苏之所以在这里与项燕一道出现,或许是因为他的母系的关系。扶苏的母亲可能是出身于楚国的王女,因为母亲的关系,扶苏与楚国就有了血缘上的关联,扶苏冤死于二世皇帝之手,楚人同情扶苏,复兴楚国的起义军以扶苏的名义为号召,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进而,藤田先生以为,扶苏与项燕的名字之所以并举,其间有一个联结二者的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是长期活跃在秦国政权中枢的楚国公子,他可能是护送扶苏的母亲——楚国的王女到秦国来的使者,后来一直留在秦国,成为秦王嬴政的亲信重臣。然而,就在秦王嬴政派遣大军进攻楚国,楚国即将灭亡的紧急关头,他出于爱恋祖国的情感,背叛秦国,与楚军大将项燕一道联手反秦,受项燕的拥戴,成为最后一代楚王。在昌平君和项燕的领导下,楚军在大泽乡所在的蕲县与王翦所统领的秦军决战,结果楚军战败,楚王昌平君死去,大将项燕自杀,时间、地点、事情都在一起。
藤田先生的推测,是基于战国以来秦楚两国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做出来的,有相当的合理性。特别是藤田先生找到昌平君这个人物,由此将扶苏、项燕和隐藏在其背后的楚夫人连接起来,这就不仅解开了陈胜吴广起义将扶苏和项燕同时并举,将他们作为号召楚国民众的精神领袖的疑难,同时也为破解扶苏自杀之谜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更为破解秦始皇的后宫之谜,解明始皇后是谁的疑案提供了开启的钥匙。
9. 谁是王后?
藤田胜久教授推测扶苏的母亲可能是楚夫人,也就是出身于楚国王室的夫人,我深表赞同。藤田教授进而推测联结楚夫人、扶苏和项燕的关键人物是昌平君,我大受启发。进而,关于昌平君与楚夫人之间的具体关联,藤田先生推测说,在嫪毐之乱暴发前,秦王嬴政迎娶楚夫人,昌平君由楚国护送楚夫人来秦,所以有后来紧急受命平叛之事。想来,在藤田先生作这个推测的时候,对昌平君生在秦国,长期活跃在秦国政坛中枢的身世尚不清楚,所以用楚公子出使秦国的假设,来解释他突然出现在嫪毐之乱中这件异常的事情。
这种解释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一位临时出使秦国的楚国使者,怎么会突然受命统领秦军平定秦国政权中枢的叛乱,秦国的大臣将军们到哪里去了?他如何能够指挥得动秦国的军队?这种不合常情常理的事情,怕是很难得到合理的说明。所以,关于昌平君与楚夫人的具体关联,我们需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
首先,我们来看秦王嬴政什么时候迎娶王后结婚。这件事情,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援引秦国王室的成例来作推测。以嬴政的高祖父秦惠王为例,秦惠王十九岁即位,二十二岁行冠礼成人亲政,二十三岁迎娶魏夫人立为王后成大婚。秦惠王先行冠礼,再迎娶王后行婚礼,应当是秦王室的制度,或者是成例。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岁,行冠礼,正是沿用这个王室成例。准此,嬴政迎娶王后成大婚,当在嬴政二十三岁时,也就是秦王政十年。嫪毐之乱发生在秦王政九年,当时昌平君已经在秦国,应当与护送楚夫人到秦国无关。
以秦国成例而言,秦王的婚姻,多由太后决定。太后如何为自己的儿子选定王后呢?一般而言,太后为子王选定的王后,往往是自己出生国的娘家。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是魏国夫人,她为武王迎娶的是魏夫人。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夫人,她为秦昭王迎娶的夫人是楚夫人。孝文王(安国君)的母亲是唐八子,出身不明。不过,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安国君之所以能够成为王太子,是出于以祖母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的意愿,宣太后为他选定的正妻华阳夫人,也是楚夫人。
嬴政即位之时,太后一共有三位,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和生母帝太后,未来嬴政的婚姻,当取决于她们三人。秦王政七年,嬴政二十岁时,夏太后过世。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岁,帝太后因为与嫪毐的不正当关系,被驱逐出京,迁徙到雍城,从此丧失了对秦国政局和嬴政的影响力。到了秦王政十年,嬴政二十三岁,依照秦国的定制将要行大婚选定王后。这时候,唯一能够左右这件事情的人是谁呢?无疑就是健在的华阳太后了。华阳太后是楚国人,她为孙子嬴政选定的王后,应当就是楚系的夫人。据此,我们可以补充史书失载的内容,写下:“秦王政十年,迎楚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