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苏与他的母亲(第6/8页)
点滴的消息,终于在一年以后透露出来了。
7. 扶苏的复活
扶苏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天下大乱,秦帝国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就崩溃灭亡了。不可思议的是,在陈胜吴广起义时,扶苏再一次复活了。

扶苏石刻像
扶苏——秦帝国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好的接班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秦始皇始终没有正式册立他为太子,由此导致幼子胡亥篡位,埋下了亡秦的祸根。

商水扶苏墓(李开元 摄)
陈胜吴广起义,不但是导致秦帝国崩溃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暴动,意义非同寻常。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千古传诵,被历代史家认为是新的平民社会取代远古以来贵族社会的标志,现代的史观派史家更以这句话作为规范秦末之乱的性质为阶级斗争的有力依据。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古往今来的史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实,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时,另有一项意义重大的标志性行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就是假称秦国公子扶苏,楚国大将项燕还在人世,宣称起义是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之下发动的。
这件事,《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大泽乡起兵时,陈涉号令众戍卒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这段纪事非常清楚,陈胜吴广起兵时既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也顺从民望而“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可以算是同时并举的另一句口号。
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在皇位争夺中失败自杀。项燕呢?他也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王政二十三年,嬴政为了统一天下,派遣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项燕统领楚国军队保家卫国,殊死抗击秦军,最后兵败自杀,楚国也由此灭亡。陈胜吴广起义,是在楚国故地由楚国人民所发动的反秦起义,在他们的口号中同时出现秦国皇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名字,这就难免使我们感到有些奇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个理由。
一、以身份地位而论,不管是扶苏还是项燕,都是第一等的贵族,陈胜吴广以他们作为起兵的号召,可以说与平民意识和农民革命的性质正好相反,与上述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解释也完全不合。在当时的历史和语言环境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义是哀王孙,痛惜远古以来的贵族被暴秦灭绝,如今已经难以找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来有机会再来细说。
二、陈胜吴广起义的目的,是诛灭秦国,复兴楚国。项燕是统领楚军抗秦的大将,当年就战败自杀在大泽乡所在的蕲县地区,复楚的起义军以他的名义号召楚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是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反秦的起义军将他的名字与项燕并列以为号召,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怕就解释不通了。也就是说,扶苏和项燕两人秦楚两国的出身,与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复楚的目的之间,表面上看是不协调的。
破解历史疑案,首先需要搞清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清楚以后,对于史实间的关系,还需要作合理的解释。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扶苏和项燕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疑问呢?
8. 藤田教授的推测
我在《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中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我说,凡举事,须有名目。举大事国事,须有大义名分。陈胜,虽说是出身下层贫民,但从他为举事所策划的大义名分来看,他不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密切的关注,而且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始皇帝以暴力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秦政长期失于苛暴。始皇帝死,百姓曾经有所期待,盼望主张温和路线的公子扶苏即位,暴政得到缓和。殊不知扶苏不明不白自杀,少子胡亥即位,暴政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是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高压困苦之下,借助于对仁者的怀念,对暴君作隐喻的抗争,正是民意国情所在。以扶苏的名义举事,反暴政而不反秦政,不仅顺应举国民情,而且利于对秦政府和秦军的动摇瓦解。
以上所讲,尽管是一种解释,总是有些不尽如人意。面对矛盾的史实,难免生出疑问,在被陈胜吴广起义同时并举、诈称为领袖的两位人物身后,会不会有某种隐秘的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