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家脊梁(第3/4页)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舆论,讨伐朝廷罪人——首先将你定性为朝廷罪人,出兵就堂堂正正了;
军旗麾盖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这是给你竖立榜样,指明前途;
现今正在训练八十万水军——这是在显示肌肉;
要与孙将军在你的吴县打猎——吴县即现今江苏苏州市,是当时孙权的政治中心,在这里打猎,猎物当然不是野鸡野兔,而是你孙权啊!
这哪里是什么邀请函?明明是最后的通牒,更是挑战的战书。
静默一阵之后,资格最老、年纪最大、地位最高的张昭,首先发言说:“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又挟制天子征伐四方;如果抗拒他,首先道理就不顺。况且长江的天险,他已经与我们共同享有。至于在兵力的多寡上,就更不能与他相提并论。所以我认为,不如迎接曹操。”
他所说的“迎接曹操”,就是遮遮掩掩地说“投降曹操”。张昭以下的一班文臣,首先考虑的都不是国事,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家产和家属,所以马上纷纷附和,当然,个个口头上都是振振有词。
孙权没有想到张昭、秦松等人,现今的骨头更软,私心也更重。他不想再听这些人毫无骨气的屁话,就借口要更衣,走出大厅。当时所谓的更衣,就是上厕所的雅称。说到上厕所,那时候人们擦屁股还很原生态,是用硬质的竹片或木片来刮除,叫做厕筹。但是去除厕所的臭味,高门贵族却很讲究,是用小小的干枣放在旁边,用来堵塞鼻孔,专门叫做厕枣。
鲁肃一看,立即跟了出来,提醒孙权说:“主公千万不要听众人的谬论!赶紧请公瑾回来商议定夺吧。”
原来,周瑜这时正奉孙权之命,前往柴桑东南的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出差。他得到孙权的紧急召唤,便飞速赶回柴桑。那么这一次,周瑜又会怎样显示他国家脊梁的重大作用呢?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记载,周瑜一回来,议事大厅就再度开会,他作了长篇发言。他首先面向孙权,其实是针对众人,严肃说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意思是说,虽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质却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具有不寻常的军事雄才,凭借父兄开创的事业,据有江东,辖地纵横几千里;士兵精锐而且足够使用,物资充足,英雄人物乐于为您效力。就应当横扫天下,为汉朝除去这个奸凶;何况曹操亲自前来送死,怎么可以迎接他呢!
开头这段话,是立论的根本。针对张昭等人说不投降曹操“道理就不顺”,更针对曹操信中把孙权定性为“朝廷罪人”,做出有力的反击,从而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那么周瑜把曹操定性为“汉贼”,即东汉朝廷的奸贼、逆贼,他有根据吗?回答是不仅有,而且还非常充分。
根据就在这一年上半年,曹操的一次重大政治举措上。正月间,他宣布废除东汉朝廷一直实行的三公执政制,改用丞相执政制。于是,曹操就不仅在实际上,而且也在名义上,实现了对东汉朝廷大权的一人垄断,从而彻底把汉献帝变成了傀儡。西汉的中央行政体制,大体说来,是沿袭秦王朝,实行丞相制,以丞相为朝廷行政系统的首脑,丞相有时也称为相国。丞相一人执政,对皇帝的君权有潜在威胁,所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就废除了丞相制,改用新的三公执政制。三公是太尉、司徒与司空的合称,三者共同执政,瓜分了原来属于丞相一人的权力,对君权的威胁就大大减小了。但是,朝廷中一旦出现强势的大臣,就又会恢复丞相执政的旧制度,以便自己独揽大权,此前的董卓就是如此。在当时,董卓是名副其实的汉贼,不然也摊不上关东各路联军讨伐他的大事儿。但是,要论对东汉朝廷祖传行政体制的叛逆,董卓还是比不上曹操彻底。董卓自己当了相国,却并没有敢明目张胆废除三公,所以王允还在当司徒,暗中筹划刺杀董卓。而曹操却来得更加生猛,一开始就把三公全都废除了,自己当丞相,大权独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确实比汉贼董卓还更加汉贼,所以周瑜对他的定性,一点也没有冤枉他。既然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汉贼,坚决不向他低头屈服,就是名正言顺的事儿了。
接着周瑜具体分析敌我形势:“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现今北方既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而且他放弃鞍马,凭借舟船,与江东一争高下,这原本就不是中原军队所擅长的本事;再说如今气候严寒,曹军的战马没有草料;驱赶中原将士长途跋涉于南方的水乡,不服水土,必定要生疾病。以上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却冒险违背;因此擒杀曹操,就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