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家脊梁(第2/4页)

第二次恩惠,是在两年前的建安五年(200)四月,孙策死的时候。那时的曹操,曾经起过趁机突袭江东的念头。《三国志》卷五十三《张纮传》记载,当时担任侍御史的张纮劝告曹操说:“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张纮认为趁别人办丧事发动偷袭,不合古人的道义,万一不成功,反而变成仇敌,还不如借此机会给以厚待;于是曹操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江东的会稽郡太守。其实,真正使曹操打消念头的,还是眼前强大的袁绍敌对势力还没有彻底清除,难以分身。而且他让孙权兼任的,也只是江东几个郡当中的一个会稽郡,暗示孙权对其他郡的占领,他还没有给予正式的承认和批准。但是无论如何,老孙家又一次得到了曹操的恩惠,倒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正是因为控制了东汉朝廷的曹操,一再对孙家兄弟有恩情,所以如今他要求孙权交送人质,才会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孙权怎么办,交还是不交呢?交的话交谁?不交的话,他又能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吗?

最初,孙权召集了一批文臣商议,包括张昭、秦松等头面人物,讨论了半天,拿不出决断来。为何拿不出决断?一是骨头软,怕曹操;二是私心重,怕承担后果。于是都在会上说空话,绕弯子。孙权心中冒火,就单独邀请周瑜一人,来到自己的母亲吴老夫人面前,进行小范围的商量。

三国时期,有见识有主见的非凡女性不少,吴老夫人就是其中一位。当初她还没出嫁时,因为才貌双全,被孙坚看上,前来提亲。吴家的亲属,因为吴氏的父母双亡,就替她做主。他们嫌弃孙坚为人轻浮狡猾,准备拒绝。她却对亲属们说:为什么因为爱我一个女孩子,而让全家与孙坚结怨招来灾祸啊?如果嫁给他不幸福,那是我命该如此。抱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的决断,她就这样来到孙家,一口气为孙坚生下四个儿子,再加一个女儿,也就是曾经的刘备夫人。

二十八岁的周瑜与二十一岁的孙权,来在老夫人面前汇报国事。前面讲过,早在十六岁时,周瑜就同孙策相识,从此两家如同亲人。所以周瑜在老夫人面前,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关于他的想法,《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详细记载:“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归纳起来,周瑜的意见要点有三:

一是分析眼下的形势。认为孙吴拥有包括地盘、军队、经济、人心、交通、军队作风六大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在江东独立发展,没有非交人质不可的紧迫危机。

二是预测未来的恶果。一旦交了人质,孙权就会一步步被曹操控制,最多当一个空头的侯爵,根本比不上在江东称孤道寡。

三是提出对付的方针。今后曹操若遵循正义匡扶天下,那时再服从他不迟;如果他凭借武力制造祸乱,自然会玩火自焚。所以方针是八个字:拒绝要求,静观待变。

这一番议论,分析有依据,预测有远见,方针很明确。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现出挺起脊梁骨的坚强不屈精神,所以深受老夫人的赞赏。她当场一锤定音,对孙权说:公瑾的议论是正确的!他与你伯符大哥同岁,只小一个月,我把他当作亲儿子,你要把他视为哥哥。

孙权不从命,曹操很生气,但是后果并不严重。因为袁绍的残余势力还在顽抗,而幽州强大的乌丸族武装,也同袁绍残余势力联合,不断侵扰北方,曹操只得以后再来算总账。周瑜首次发挥国家脊梁的作用,获得完全成功。他再次发挥作用,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再次发挥作用,而且是更大的作用,是在六年之后。建安十三年(208)冬十月,长江中游柴桑县(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孙权行辕的会议大厅。他神态凝重,看到文武部下均已到齐,便向众人宣布了一封信件。这是一封邀请函,很短,只有三十个字。但是,三十字就像是三十响炸雷,炸得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邀请函从上游荆州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送来,发信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原来这时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又清除了幽州乌丸族武装反抗,统一了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开始将锋芒转向南方。首当其冲的是荆州刘表。九月,大军逼近荆州政治中心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这时刘表病死,接位的小儿子刘琮举手投降。曹操挥军向南,一直到达长江北岸的重镇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准备顺流而下,向孙权清算拖了整整六年的总账。他先用文攻手段,送去这封邀请函。要想知道古人如何把杀气腾腾的战争威胁,包藏在文文雅雅的词句当中,这封信值得一读。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信函全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寥寥三十字,意思有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