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第8/9页)

“永贞革新”的过眼云烟

永贞元年(805年),太子李诵即位,也就是唐顺宗。他当太子的二十多年中,十分关心朝政。李诵的父亲唐德宗李适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早期励精图治,但是到了晚年却姑息养奸,纵容藩镇割据四方,还委任宦者以大权,并准许他们到处聚敛财物。

当时,唐德宗李适设立了宫市,名义上是由宦官们替朝廷采买东西,实际是明着抢夺老百姓的财物。他们依着皇帝的权势,随意抑价,甚至白取白拿。与宫市一样霸道的,还有五坊。五坊就是当时替皇帝饲养打猎所用鹰犬的地方,这里也是由宦官掌管,他们为非作歹,到处残害普通百姓。他们假借在老百姓住的地方张网捕鸟雀,用残暴的手段抢夺老百姓的钱物,有的宦官甚至把罗网张到人家门口,不许百姓出入,给了钱才能出门,还有的把罗网盖在井上,如果百姓来打水,他们就训斥百姓惊扰到为皇帝供奉的鸟雀了,又打又骂,直到百姓拿出钱物求饶,他们才肯离去。

李诵做太子的时候,就想对李适建议取消宫市,但是当时王叔文担心皇帝怀疑太子收买人心,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李诵。等到李诵即位之后,马上取消了宫市制度和五坊制度,这两项弊政的取消,深得民心。李诵当时已经得了中风症,无法说话,就重用了王叔文和王伾等人进行改革。李诵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让他积极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弊端,王叔文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的京兆尹李实是个大贪官,关中大旱,颗粒无收,但是李实却虚报丰收,不但不减少赋税,反而变本加厉,逼迫百姓卖房卖地。当时有人编了顺口溜讽刺李实,被李实知道后,扣上了诽谤国政的罪名残忍杖杀。李诵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下诏把李实抓了起来,贬为通州长史,收缴了他贪污的财物,免除了民间积欠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百姓听说后无不欢呼雀跃,对唐顺宗李诵充满了溢美之词。李诵还裁减了宫中的闲杂人员,停发了宫中十几个宦官的俸钱,将久闭深宫中的六百多个宫女释放回家,让骨肉得以相聚。

李诵还下令抑制藩镇。当时的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来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州刺史甚至幕僚也纷纷效仿,以月进和日进向皇帝进奉。李诵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再有别的进奉。王叔文等革新派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对付藩镇割据势力,当时的浙西观察使李锜,还兼任了盐铁转运使的职务,他将盐铁藏在自己的私宅中。王叔文将李锜解职,把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此外,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也十分猖狂,他派支度副使刘辟求总领三川,并口出狂言侮辱朝廷无能。王叔文知道后十分愤怒,派人杀了刘辟。

以王叔文等人为首的革新派,在短短几个月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但是他们却没能触及到当时最为强大、顽固的宦官和藩镇的武装势力。其实,王叔文等人曾经计划过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的兵权,这个决定关系着革新派和宦官势力生死存亡的问题。王叔文任用了老将范希朝作为京西神策诸军的节度使,让韩泰作为神策行营行军的司马。宦官发现王叔文在试图夺取他们的兵权,大为惊恐,立刻通知神策军诸军不要把兵权交给范希朝和韩泰,所以王叔文等人的计划没能实现。

夺取兵权的未果,给改革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宦官和藩镇手中掌握着兵权,而革新派只是一帮文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唐顺宗李诵又重病在身,早在唐顺宗李诵刚刚即位的时候,宦官俱文珍等人就将李诵的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李诵早就被宦官们监控,他们随时准备将太子推上皇位作为傀儡,所以革新派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宦官和藩镇们。

宦官俱文珍见革新派们频频行动,于是伪造了敕书,罢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职务,王伾据理力争,俱文珍才勉强允许王叔文隔三差五地去一次翰林院。王伾还请求宦官起用王叔文为相,统领北军,并让王叔文担任威远军使、平章事等职务,但都被俱文珍拒绝了。王伾知道大势已去,忧思成疾,得了中风,只好回家养病。

与此同时,韦皋请求让太子监国,还请求驱逐王叔文等人。于是,俱文珍等宦官就以唐顺宗李诵的名义下诏,让太子李纯主持军国政事,没多久就拥立李纯即位登基,也就是唐宪宗,唐顺宗李诵则退位称为太上皇。此后李诵很快就被宦官害死。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谪,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患病而死。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杜黄裳、袁滋等依附于宦官的官员却纷纷得到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