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第7/9页)

在这之后,郜国公主被幽禁起来,凄凉地死去了。郜国公主的亲属也有很多受到了牵连,她的女儿和皇太子妃被杀死了,她的五个儿子和太子詹事李昪等官员被流放到边境之地。经过这场变故,李诵为人处世变得更加谨慎了,说话也都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李诵在庭院里设了宴,邀请了父亲李适,他在院中的湖水里放了好多条彩船,让宫女划船唱歌,李适十分高兴,问他有什么感受的时候,李诵引用诗句作答,没有正面回答,生怕说错话惹怒了父亲。

李诵在父亲面前,只对一件事发表过意见,那就是阻止李适任用裴延龄和韦渠牟等人为宰相。李适晚年的时候,变得敏感爱猜疑,那些直言进谏的大臣都被李适嫌弃和疏远,反而是那些奸佞小人得到了信任和重用,裴延龄、韦渠牟就在其中。他们仗着皇帝的信任,排挤、诬陷其他大臣,盘剥百姓、聚敛钱财,大家都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身为太子的李诵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但李诵对于其他事情,总是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李适面前谈论政事时,他总是不苟言笑,很少发表意见,把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深藏在心底。但是李诵并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他私下就常和身边的亲信王伾和王叔文等人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

王伾因为善于书法当了李诵的书法老师,王叔文因为善于围棋当了李诵的围棋老师,这两人都是翰林待诏,奉李适之命陪太子学习、娱乐。李诵对自己的老师们十分尊敬,每次上课前都先向他们行礼。王伾和王叔文见李诵很有上进心,就在对弈和书写的间隙向他教授有关治国安邦的事情。

有一次,王伾和王叔文在谈论朝廷中的弊端,李诵在旁边听得连连点头称赞,他说:“我想把这些弊端告诉父皇,希望他能够更正。”王叔文却说:“我觉得太子的职责是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应该对其他的事情品头论足,尤其是政事,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让皇上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到时候太子该怎么为自己辩解呢?”李诵听完后恍然大悟,感激地对王叔文说:“如果没有先生这番点拨,我恐怕就铸成了大祸啊!”从此,李诵对王叔文更加信任,太子宫中的大小事务都委托他和王伾来谋划。组成了一个以王伾和王叔文为中心的太子集团,其中有一批抱有政治理想的年轻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字梦得,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参加过进士考试。刘禹锡自幼好学,二十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又参加了博学宏辞科,荣得高第。他才华出众,诗文誉满天下,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掌书记,杜佑调任中央担任宰相时,把他一起带到京师,得到了王叔文的赏识,成为太子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柳宗元,字子厚,也算是官宦子弟,下笔撰文思如泉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刘禹锡是同年中的进士,参加博学宏辞科以后,被授予校书郎,后被人引荐给王叔文,也成为太子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在这一集团当中,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他就是日后的宰相韦执谊。韦执谊,出身于京兆名门望族,自幼聪明,中进士擢第,被唐德宗李适拜为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仅二十多岁的他深得李适的信任,经常与皇上吟诗作对,并与裴延龄、韦渠牟等人一起出入禁中,在当时的朝野上非常瞩目。他与王叔文结缘于皇上的生日华诞,略通一些佛教知识的太子敬献佛像作为贺礼,李适对太子的这个礼物非常满意,龙颜大悦,命韦执谊写了赞语,又让太子赐给韦执谊钱帛作为酬劳。韦执谊得到太子的酬谢,按照礼节到东宫去表示感谢。李诵借机郑重地向翰林学士韦执谊推荐了王叔文,就这样,韦执谊与王叔文结交了,因为志同道合,所以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太子集团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

由于当了太多年的太子,李诵心中十分压抑,心有大志而无法施展,于是抑郁成疾,身体状况很不乐观,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能力。此时的唐德宗李适到了暮年,对儿子的病情十分挂念,经常亲临探视,还派人遍访名医为李诵治病,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皇上和太子的身体都状况不佳,所以宫中的政治空气顿时变得沉重起来。由于太子李诵一直卧病,唐德宗李适每天都悲伤叹息,卧床不起,病情很快恶化,没多久就驾崩了。李适驾崩后,太子李诵终于继承了王位,结束了长达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