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雄的黎明(第8/10页)

赵鼎玩清高、不抵抗,造成了他个人的悲剧,更让民族一起受害。他根本就不知道政治是什么。伟人说得好,政治不是请客吃饭,没有什么客气可讲!

赵鼎之后是吕颐浩,再之后是李纲。这两位秉性刚烈的前首相被秦桧隔离在临安城外。李纲不去说了,他永远都没有靠近赵构;而吕颐浩哪怕进了临安城,病得快死了,挺在宫外整整七天,都没能见到赵构一面。吕颐浩在半年之后就去世了。李纲的时间还要长些,他有幸亲眼目睹了一些他所坚持的东西。我相信,李纲死时有当年伍子胥的心情。

时光飞逝,很快,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到了。这年三月,金国真的把开封城、河南等地空了出来,允许南宋官方进驻了。

消息传来,赵构欣慰得意,这是他的胜利,是他政治成功的标志。他向臣民们夸耀之余,选择性地屏蔽了王伦的另一份报告。

王伦是议和使者、交割地界使者,是主战派的眼中钉。胡铨就曾上书把他和秦桧相提并论,主张一起砍头。可这时,目睹了金人的举动之后,王伦不安了。他看到金军把黄河上的所有渡船都划到北岸,保持着随时渡河的状态,并且占据了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跨黄河到同州(今陕西大荔)的大桥。

这都预示着什么?

王伦以最快的速度上书示警,建议赵构“乞令张俊守东京,韩世忠守南京,岳飞守西京,吴玠守长安,张浚建督府,尽护诸将”。

这是南宋当时能出的所有底牌了,把这些军队从长江南岸迅速推进到河南诸路,占领地界要害,才能保住所得的土地。要不然,它们就像没关上门的保险库,随时会招来贼。这本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可赵构做出的批示却是:

“闲着没事别捣乱,派什么兵,小心搞得友邦惊诧。”

另一边,金国把王伦扣押了。

南宋官场再一次震动,扣留使者是对一个国家的巨大挑衅,无论是当年北宋开国时对南唐,还是靖康之变前金国对北宋,这种事基本都没发生过。

相反,赵匡胤也好,完颜阿骨打也罢,处于上位者的位置时,都保持着非常豁达的风度。

这些官员强烈抗议,要求赵构立即对金国开战。开战……赵构很无奈,当此形势空前大好之时,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存在呢?

连备战都不应该!

于是,安静。王伦本就是金国、南宋两边跑的人,这时让他在异地拘停一段时间,没关系,他会适应的。这件事就此揭过,另有一件急事逼着赵构必须紧急处理。

他家的祖坟。

赵氏宗族的祖坟在河南,从赵匡胤开国时到北宋结束,已经埋了八位皇帝(包括赵大他爸)。这么多祖宗聚堆,久无音信,赵构无论如何都要派人去探望一下。

探望之前,每个人心里的预感都很不好。以女真人对赵宋皇族活人的态度来看,已经死了的各位就很难保持什么尊严了。

果然,派去的人到了之后,发现触目所及一片荒凉。北宋八陵经过金国、刘豫的轮番“照顾”之后,几乎所有的宫墙、屋墙都倒了,地上地下的建筑被破坏殆尽了。其中,宋哲宗的永泰陵最惨,他的尸骨现于天光之下……

唯一的好消息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是完好的。

据说女真人和刘豫很多次想对永昌陵下手,带齐了家什儿想去挖,可偏偏找不到坟在哪儿。这事怪了,平地找不着,那么登山向下望去,总能定位了吧。是的,站在附近的山上往下看,永昌陵目标明显,可下山之后,这些人照样变成了路痴,说啥都找不着。

这或许是个美好的传说,附带着对赵匡胤的敬意,对赵光义之后所有北宋皇帝的抱怨。毕竟,他们这样或那样,把一个堂堂大宋帝国搞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确实可恨,亦可悲可悯。至于皇陵被破坏的真相,是不会有任何侥幸可言的。

因为刘豫把坏事做绝了,他派正规军去挖掘北宋皇陵,号称“淘沙队”。这是历史上仅排在汉末曹操后面的官方挖坟运动。

在这种力度下,有什么能幸免的呢?

探陵使回临安之后,深感难堪,没法向赵构述职。他讲了一大堆的官方话之后,赵构实在忍不住了,就问皇陵到底怎样了?

探陵使回答:“万世不可忘此贼!”

赵构头晕目眩,一下子失去了表达能力。他的孝字号招牌突然倒塌了,以和平换老娘,这个借口没法变得更可笑了。他的老娘比他祖宗八代都重要?现在的事实是,他那货真价实的八辈祖宗在向他发问,这事儿怎么办,他到底要孝顺谁?

还有什么理由不开战?

赵构忍无可忍,可还是用尽全力忍受了下去。不管怎样,和平至上!于是,宋廷在一片吵嚷之后再次归于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