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雄的黎明(第7/10页)
赵构迅速向岳飞、韩世忠、张俊、吴玠等各战区司令发去公文,说他已于某月某日得到金国诏书,里边没有一点过分的要求,只是把河南诸路还回来了。这都是首相经办的,我并没有参与。之所以能获得这些好处,都是因为爱卿等忠勇护国。
因此,要嘉奖你们。
上述四大将,外加禁军统领杨沂中,再加已经退伍的大衙内刘光世,所有的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各进秩一等。
消息传来,各将军都懂了,这是皇帝给的封口费,想收的收下,不想收的也得收下。同时,自己得把嘴严严地闭住,这是将军们的封口费,也是皇帝的遮羞费,再说三道四,小心皇帝脸红心跳受不了……
吴玠没说,张俊没说。韩世忠很忙,他真的派人到楚州淮阴县洪泽镇(今江苏清江市西南)堵金国使者去了。可惜,他的部下郝卞向淮东转运副使胡纺告密,消息走漏,金使临时改道,去了张俊的防区,从此安全周到,一路回国。
岳飞说话了。
他说:“……切唯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以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以行赏论功,取笑夷狄!”
赵构的脸啊……岳飞,你能温柔些吗?
同一时间,秦桧更加忙碌,他要做的事太多了。议和只是初步成功。之前,他瞒天过海,把整个南宋官场都当猴耍了,谁不恨他?可以说,他举国皆敌。可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决定把事情彻底给了结了。趁着皇帝还需要他、支持他,干脆把整个官场都据为己有。
办法就是把所有敌人都干掉。
先是张浚。这人强悍,至少表面强悍,虽然已经倒了,可官场浮沉,谁敢说他不会东山再起?为此,秦桧派人去试探赵构,问他是否还喜欢张浚。
一提张浚,赵构立即火冒三丈,他怒吼道:“宁至覆国,不用此人!”嗯,这样啊,那就放过张浚吧。想来他是主战的死硬派,看样子跟赵构风马牛不相及了。
下一个是前首相赵鼎,必须将这个人打压到死!
赵鼎死于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也就是说,在秦桧的打压下,他一共挺了九年。这九年里,他被一路发配,从泉州、兴化军、漳州、潮州,一直到了大陆的最南端——海南岛吉阳军。
到天涯海角之后,赵鼎绝望了,他对儿子说,秦桧一定会弄死他的,他不死,就会拖累家人。于是,赵鼎绝食,直至饿死。
他死之后,突然间颂词如潮。从南宋到现代,从宋朝官方史书到百度搜索,都极力赞扬他为国为民、大公无私、勇于卫国、与奸邪死磕到底的精神。人们对他的评价之一是“与李纲并称名相”。真是活见鬼了,想歌颂他,随便!宋朝以黑为白的事多了,比如王安石的悲剧。
可为啥把李纲给牵扯上呢?
两者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李纲自始至终极力抗金,一直到死都没有半点游移;赵鼎主和,只是不像秦桧那样啥都答应,有一点点迟疑而已。李纲曾经亲历战阵,挽救过第一次东京之险,阻止靖康之难的发生;赵鼎做过什么,他的主要功绩之一是第二次上台之后,把国都从建康迁回临安,宋史的评价是“此举意义无比重大”,因为他让赵构安全了。
再次活见鬼,那时发生了淮西兵变,郦琼带人投靠刘豫,什么事都发生在长江北岸,跟南岸有什么关系?南宋所面临的最大危险也只是空虚。而迁都临安,是战略上的后退。从那一刻起,南宋朝廷就选择了以议和为主的执政方针。
赵鼎是个接近投降派的议和派,提勇于卫国什么的,真是让人呕吐。另一件事有助于人们看穿这人的本质,那就是他死前所写的一句诗:“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箕尾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二星,相传商代武丁帝中兴时的名相傅说死后,灵魂骑跨在箕宿、尾宿之间。赵鼎以此自比,觉得自己是宋代的傅说,并且,他一生所为,把南宋搞得很强大。
呕吐,这就是赵鼎的本质。
这个世界有个很好玩的现象,越像什么的,其实就越不是什么。看大款,个个低调;看高官,每人都面带微笑;看真正的作家学者,一个个不修边幅、随意自然。越是奇装异服的,越是初入行的小毛蟹。
赵鼎把自己比作傅说,把自己比作山河,只能显得自己浅薄无聊。他没像傅说那样中兴过国家,更没有任何辉煌事迹来激励后人、彰显气节。甚至,连他的死,都是懦弱的。
因为同样是流放,胡铨能一直挺到秦桧死!如果说赵鼎的一生还有什么警示后人的东西的话,那就是他的可悲下场。
“当罪恶滋生时,同流合污和漠然视之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