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3/21页)

名士崔琰,就成了曹操猜忌多疑、打压政治对手的牺牲品。

崔琰是山东人,乃一代儒学大师郑玄的学生,号称冀州第一名士。《三国志》说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整个朝廷官员都很仰慕他,连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忌惮。

关于崔琰和曹操,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曹操统一北方后,游牧民族纷纷来附,有匈奴派使者来谒见。曹操觉得自己长得丑,就请崔琰出面。崔琰端坐中间接受拜见,曹操则捉刀在侧侍立。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对“魏王”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更不寻常,是真英雄也!”

曹操大惊,就派人把这个使者给杀了,“捉刀”一词即源于此。这个故事可见崔琰的容貌丰姿,的确是很俊美儒雅的。

崔琰最早是袁绍部下,后来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都要争夺崔琰。崔琰称病不仕,还因此获罪。后曹操夺得冀州,领冀州牧,就召请崔琰为别驾从事(即省长顾问类的官员)。曹操看冀州人多,非常高兴,说:“有了这么多人,可以好好壮大兵力了!”

结果,刚被曹操封了官的崔琰却不识时务地说:你打下一个州,不先好好关心民情,却关心自己的军队是不是能壮大,这简直是虎狼之师啊!

曹操听后,只能“改容谢之”。崔琰出身儒家大族,受的是儒家的思想教育。与死守愚忠的士人不同,崔琰不流俗,相对通达许多,但依旧有一种“以救时弊、悲悯百姓”的政治理想,有一颗恻隐仁爱的心。这和寒族出身的曹操权谋争霸的军阀思想,一开始就不同。所以曹操虽然敬重他,却从不曾把他当成自己人。

崔琰做官一身正气,不掺杂私情于公务,非常有原则。曹植的老婆是崔琰的侄女,崔琰就是曹植的妻叔,按说崔琰应该力挺曹植才是,但是崔琰却恪守“嫡长子制”,建议曹操应该立曹丕为太子。崔琰这种高风亮节、不徇私的正直做派,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重。曹操也不得不赞叹,因此请他主持选拔人才。

崔琰举荐的诸多人之中,有一个叫杨训,看到曹操被封为“魏王”,心想这下可以好好拍个马屁!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称赞曹操的功德。

大家这下都笑话崔琰:你看你看,你看你举荐的是什么人?是这么个拍马溜须、华而不实的小人啊!

崔琰不这么认为,他看了杨训写的文章之后,就写了一封信给杨训,信上说:

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三国志·崔琰传》)

崔琰的观点不流俗,他觉得曹操恐怕注定是历史人物,长远来看,人们对他肯定改观。他就回信说:看了你的文章,蛮好的,现在大家不承认你的看法,只是个时间问题,一定会有改变看法的那一天的!

但是正处在敏感狐疑且“更年期”的曹操,就对这封信联想出无数个一二三来。

曹操联想得很怪异,他认为:“谚语说‘生女耳’,可见这个‘耳’字是个不吉利的词!‘会当有变时’是诅咒我的意思!”因此大怒,给崔琰定罪“腹诽心谤”,将他治罪并处死!

崔琰的好朋友、和崔琰一起主持选举的名士毛玠,为崔琰愤愤不平,曹操遂把毛玠也一并处死!

唉,崔琰啊崔琰,你要是圆滑一点、懂点政治常识,在这当口什么也不说,或者直接再写一篇奉承曹操的文章,那该多好啊!

可惜他不是这样的人,他只是一脸真诚率真:我真诚地说我的观点,难道有错吗?

是的,崔琰,你错了!你错在生活在这个以厚黑计谋、猜忌斗争为家常便饭的时代,更错在把这片土地上的事情,想得太简单、太理想了!

看来,文字狱、腹诽之类的事,在深沁政治权谋之道的中国文化里,由来已久,并且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直到今天。

直到今天,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动机论”仍然十分流行,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朋友,琢磨别人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仍然是智慧的象征。

士人和政客的区别

魏公变魏王了,夺嫡之争更加白热化。拥簇在曹丕、曹植身边的人马,纷纷大展身手、各显神通。

曹丕身边有两个最主要的谋士,一个是贾诩,一个是吴质,这两个人都具有实际的政治才干,是审时度势、玩弄计谋的高手。

后世评三国,许多人都认为三国第一谋士,不是诸葛亮,也不是郭嘉,而应该是贾诩。

贾诩精通兵法,最早在董卓手下做官。董卓死后,就是贾诩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这才有了后来长安被毁、献帝东逃的事。后来贾诩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用贾诩之计两次打败曹操,曹操的长子曹昂就死于和张绣的战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