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铁马冰河(1943年5月~1943年12月)(第8/9页)

此时,衢州正降下几十年不遇的大雨,四野成河,后方龙游地区的日军飞机甚至被冲走好几架。陈颐鼎进退维谷,他曾参加过南京保卫战,两次都是孤城悬命。就在这时,一个陌生人出现在衢州,交给陈颐鼎一张蜡纸字条,上面的字是:“又新(陈颐鼎的别号),速设法前来,我在凤林街等候你。平。”平是谁?陈问条子是谁给他的,来人说是他师父,江湖道上的人。陈颐鼎更迷惑。他想起:又平是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的别号,由此认定这是上司王敬久传给他的密令,于是放弃了不能行走的重伤员后开始突围。

这是事后陈颐鼎回忆中的说法,有些玄奇了。

大雨倾盆夜,守军残部都穿着雨衣、带着雨帽,趁日军停止进攻的空档,冲出了衢州,途中虽遇到一部日军,但由于守军被雨衣包裹得很严实,且最前面领队的副师长会日语,说是皇协军,由此骗得敌人,辗转来到第74军阵地。

日军在6月7日攻占衢州后,指挥作战的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带着窃喜之情在日记中这样说:“敌梦想再现第二次长沙作战的场面(即中国方面所称之第三次长沙会战),欲死守衢州,从南北两侧对我军发动侧击,但我有小薗江(时任第26旅团长,由山西调来,后出任第11军参谋长,辅佐横山勇指挥1943年的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旅团位于二线,无须担心。”

打下衢州的日军蹚着泥水,向浙赣交界处的江西玉山机场以及上饶追击。

一周后,日军侵占上饶。此时,顾祝同出现误判,认为日军占领上饶后,很快就会像第11军打长沙那样撤走,所以命令部队反击。谁知日军没有立即撤兵的打算,反而对顾祝同的部队进行了更猛烈回击。

日军下一步的计划是顺势打通浙赣线。为此,协助第13军作战的第11军出动了第3师团、第34师团、第40师团一个支队、第68师团两个支队和第6师团一个支队。这也是熊本第6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前在中国大陆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

从1937年11月初杭州湾登陆,到1942年12月21日开赴南太平洋,在参与了南京战和大屠杀、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后,这支血债累累的凶暴部队就此离开中国,前去太平洋给自己掘墓去了(日本投降前,师团主力灰飞烟灭于布干维尔岛)。

浙赣线之战中,在江西建昌、鹰潭,日军分别击溃王甲本第79军和刘广济第100军,转身又在抚州击溃来援欲重夺该城的欧震第4军。薛岳命孙渡第58军和王甲本第79军再援,后者无力进攻,前者迟迟观望,坐等第4军被击破。日军随之进攻孙渡第58军。薛岳再叫欧震第4军和王甲本第79军攻其后背,但两军都无力前进,又眼看着孙渡第58军被日军击溃。第三次长沙会战各部配合很好,但此次浙赣会战却配合得很糟糕,是国军各部缺乏协同的典型战例。

就这样,第11军在此战中大打运动战,轻而易举地击溃了薛岳派过来的四个军。

在7月下旬,薛岳遇到跟顾祝同一样的问题。此时,日军第11军一部先行返回原驻地,薛岳以为日军要全部撤退,立即下令反攻,但立即遭到日军的“反反攻”。到8月下旬,第11军真返回原驻地时,薛岳的这几支部队却都无力追击了。

无论是对第3战区,还是对第9战区来讲,浙赣会战都是完败的一战。在作战指导和战术配合上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

第9战区过来的几支部队接连被击破,原因之一在于薛岳逐次投入兵力,当已确定战场在赣江以东后,仍将主力保持于赣江西岸,致使兵力不能集中使用。薛岳对增援临近战区的积极性始终不高。事实上,在6月初,蒋介石就已下令,将孙渡第58、王甲本第79军交给顾祝同指挥,但薛岳不执行这个命令。蒋介石没办法,只好以抚河为作战地域,两个战区各自在一边作战,结果是全无协同。

会战中,日军占领浙江衢州、丽水和江西玉山三个机场,然后进行了破坏。温州也在这次会战中被日军占领。为报复浙江、江西一带的中国农民搭救美军飞行员,日军进行了残酷的杀戮。据《陈纳德回忆录》记载:“在这次为时三个月的战役里,日军把战争的矛头直指中国东部的中心地带。在两百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实行‘三光’政策,犁毁机场,并把所有协助杜立特轰炸机的嫌疑人统统杀掉。美国飞机所经过的村庄的全村村民,不分老小,全部杀光,房屋全被烧掉。”

鬼子之罪,罄南山之竹而难书。

日军直到9月底才完全撤回原驻地。这期间,他们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掠夺。在江西玉山,第3战区储存的铁轨1万条被日军第13军掠去。浙江金华、武义、义乌一带的山区盛产重要矿石萤石(储藏量预计350万吨。萤石,可作为炼钢、铝生产用的熔剂),日军为此在该地区长期驻扎。同时,第13军还掠夺了12万吨铅、19.6吨萤石、38.7万吨铜、6500桶桐油、4003桶石油、4000桶重油(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即燃料油,主要用于钢铁厂)、4000立方米的木材和800艘民船,第11军那边则掠夺7325吨稻谷、2000多辆辎重车(从农民用的独轮车、马车到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