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铁马冰河(1943年5月~1943年12月)(第7/9页)
这件事叫畑俊六极为不快。在当天的日记中,畑写道:“诚属对我等之轻辱。此次中央对此项作战之所以卖力,是由于总长平时一向上奏天皇夸耀国土防卫万无一失……”畑俊六认为浙赣作战属于冲动型,希望东京收回作战计划,但被拒绝了。
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也在日记中抱怨:“由于美军小规模的空袭而进行浙赣作战,却使为了今秋对重庆作战而必要的大规模攻势无法发动!”
东京大本营不管那一套,他们监督畑俊六立即实施浙赣会战,后者不得不出动八个师团(浙江方向的第13军6个,江西方向的第11军2个),在5月15日,以浙江衢州、丽水以及江西玉山三大机场为目标,向顾祝同第3战区发动进攻。这次会战十分仓促,以至于后来日本防卫厅编撰战史时竟然找不到第13军的作战构想和相关史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浙江和赣东为中心地带的第3战区成为空袭日本本土的前沿基地,战略地位由此骤然上升。重庆军委会还一度预测,美军将来有可能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以进攻日军。基于以上各方面考虑,军委会扩建了浙江最大的衢州机场,以供将来美军战机使用。
日军开始频繁调动,为应对即将到来的会战,军委会把在衡山待战的王耀武第74军以及丁治磐第26军(1942年初接替萧之楚)调往第3战区。此前,第3战区主力部队是李觉第25集团军(以何绍周第88军为基干)、王敬久第10集团军(以莫与硕第86军为基干)以及上官云相第32集团军一部,主要布置在浙赣铁路两侧;日军发动攻势后,军委会又把孙渡第58军调往上高,王甲本第79军调往抚州(发现敌第11军5月中旬于南昌集结),并将欧震第4军推进到赣江西岸,让刘广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山东郓城人)第100军(施中诚1942年年底接任)集结在湘赣边境。
顾祝同学薛岳,同样采取了“后退决战”的战术,同时命令各部加强地雷战。
就这样,在西路第11军在江西集结的时候,东路日军泽田茂(前陆军参谋本部次长)第13军已从杭州出发,沿途攻占了诸暨——义乌——金华、兰溪、武义——龙游,直奔衢州而来。这里是顾祝同预定的决战地。到5月26日,顾把战区司令长官部由江西上饶撤至福建建阳,并在武夷山设立前进指挥部。此时,用日军的说法是,“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去向不明”。但同时,日军情报部门证实,王耀武第74军已经到了浙江。
5月28日,中国军队有个意外的收获:上午10点多,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日本陆军军官学校23期,山形县人)的坐骑,在兰溪踩了地雷。
该师团参谋长川久保回忆如下:
5月28日上午,师团前进司令所命令工兵小队长,搜索并清除去兰溪途中的地雷。乘马前进的次序是:卫兵骑兵、步兵尖兵、间濑参谋、古谷金次郎参谋、酒井师团长、专属副官、川久保参谋长、吉村参谋。10时45分,行至兰溪北方1500米的三岔路口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沙石俱下,地雷爆炸了。师团长从马上坠落,马被血染红,倒在地上。我立即跳下马,赶至阁下身边,阁下坐在地上,腿伸着,左腿皮肉已被炸掉,脚心粉碎。立即命人止血,并去找军医,但军医都分散在野战医院的各包扎所,迟迟不到……
当天下午,酒井死了,这是抗战八年中唯一一个直接被毙杀于阵战中的日军中将师团长。
按日本人的说法:“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第15师团会战前警备南京,是第13军的主力部队,在兰溪地雷设伏的是顾祝同的外甥赵锡田(黄埔军校4期,江苏涟水人)第63师。大规模运用地雷战是第3战区的一个特色。
顾祝同将主力集结在衢州周边,做出与日军决战的姿态:正面死守,两翼侧击。秘密调来的王耀武第74军隐伏在衢州东南山区,丁治磐第26军则在衢州西北(从湖北宜昌,到湖南长沙,再到浙江衢州,该军也可谓转战千里了)。
浙赣会战期间,正值江南的雨季,从日军开始行动后,各种雨就基本上没停过。
6月3日晚,衢州又突降大暴雨,中日两军在雨中激战。守城主力是莫与硕(广东阳江人,黄埔军校2期)第86军,但莫本人在接战前以去城外收容被击溃部队为名跑掉了(后被判处徒刑),留下副军长兼第67师师长陈颐鼎守城。在衢州,他带着部队作出最大努力,激战到第6日,破城在即,但他的任务是死守衢州,在没撤退令的情况下,如果开始突围,是要被枪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