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将计就计(第3/5页)

夏侯楙被活捉了,开始在牢里反思自己的将计就计为什么功亏一篑。

诸葛亮大获全胜。

当然,说诸葛亮大获全胜还是有些夸张的。

因为天水郡没有动静。

和计赚安定太守崔谅一样,诸葛亮也派出心腹伪称魏将裴绪去忽悠天水太守马遵,让他出兵去救困在南安城中的夏侯楙。现在,夏侯楙都已经被活捉了,天水那边还是没有一丝动静——诸葛亮的引蛇出洞计划意外地失败了。

发生了什么事呢?是天水太守马遵不够爱国,还是天水出了一个高人,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

诸葛亮输了

天水果然出高人了。

出了个姜维。

这个三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潜伏在这里已经很久了,目的就是为了和诸葛亮遭遇,以完成一出英雄惺惺相惜的好戏。

姜维这个人从小就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是无所不通。总之,是个人才。

当然这个世界上人才很多,究竟是大才还是小才,需要一个平台去展示。

姜维的平台并不大,这时的他,还只是个中郎将,为天水郡的军事而效力。

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大能耐,也许,把一个郡守住已是相当了得了。毕竟这样的时代,很多人连自己都守不住,一不留神间就一命呜呼了。

姜维却不这么看。他以为,守一个郡并不难,难的是把自己守住。一生一世,能守住自己的人,是有福的。

特别是那些不仅守住自己的身,还守住自身心灵的人。

这个需要修为和智慧。

只是这样的道理,没人能懂。天水郡内,人人都为外部世界而奔忙。人们真诚地以为,城安全了,人也就安全了。

他们无法和姜维交集,在一个平台上对话和交流。

但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在任何时刻都是出类拔萃的,哪怕是对一件具体事情的观察上。

当一个自称夏侯驸马心腹将裴绪的人大模大样走入马遵府中,告知夏侯楙正困在南安城中,急等安定、天水两郡之兵救援时,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他们中间包括:天水太守马遵、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这些人本能地以为,这个自称裴绪的人确实是夏侯楙的心腹将,而不敢在其中打一个问号。

姜维却打了一个问号。

因为他看事情不是从一面去看的,而是从两面——正面和反面。

不仅仅看整体,还看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姜维看到的细节是:

一、这个所谓的裴绪是无名小将,以前从不曾见过,所以身份存疑;

二、诸葛亮将夏侯楙困于南安,围得是水泄不通,怎么可能有人从重围之中突围而出?所以来路存疑;

三、对方自称是安定来的通讯员,却又拿不出可靠的介绍信证明其身份,所以此人必定是蜀将诈称魏将。目的是骗太守出城,趁城中空虚没有防备,暗伏一军于左右,乘虚而取天水。

马遵恍然大悟。这个姜维,长了一双什么眼睛啊,把寻常人等视而不见的事实都一一捕捉到,从而避开陷阱。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姜维的逻辑推理能力。

发现了细节之后,在细节与细节之间寻找桥段,一一联络,由此及彼,由表入里。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这说明姜维不仅长了一双锐利的眼睛,还长了一颗严密的脑袋。

它们合二为一,贡献出一个发现——诸葛亮在搞阴谋诡计。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是个人都搞过阴谋诡计。

但很多人的阴谋诡计都失败了。因为智慧不够。很多时候,搞阴谋的人以为是在算计别人,事实上他们能做的只是将自己撂倒。

这一回的人物却是诸葛亮。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这世上一等一的人才。他搞阴谋诡计从来都是成功的,没有失败过。

原因很简单,没有对手。

所以,诸葛亮只能算计他人,却不能被他人算计。这是被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

姜维却不相信这一点。姜维只相信,是人就有弱点,就有他人可以战胜的地方。

因为人无完人。

他决定将计就计,和诸葛亮一试高低。

姜维向马遵献计说,诸葛亮一定会伏兵于城后,等我大部队出城,再悄悄地进城,打枪的不要。我们不妨先埋精兵三千于要路;另外太守你假装发兵出城,只行三十里便回,不可远去,等我城中火起为号,立马就打一回马枪。如此前后夹攻蜀军和诸葛亮,必获大胜。

马遵同意了。他愿意和姜维一起设这个局,看看诸葛亮的神话会不会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