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将计就计(第2/5页)

诸葛亮笑吟吟地看着他,目光很温暖。

若无其事。

但是崔谅却在诸葛亮的温暖当中不寒而栗。不知道为什么,他极想哭。就像迷路的孩子手足无措,想以哭泣赶走恐惧一样,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诸葛亮对他说,好,很好。你好,杨陵好,大家都好。大家好了,世界就好了。

诸葛亮的话说得很抽象,很哲学,崔谅听得一头雾水。

诸葛亮又说,我看这样,让关兴、张苞跟你先进城,只说救军马上就会杀入城中。等里面都安排好了,你们举火为号,我立即率兵入城去捉夏侯楙。你看好不好啊?

崔谅傻了。他这才知道,诸葛亮的目光为什么很温暖。因为他胸有成竹。

这个人的反应太快了。所谓将计就计,那就是他的本能啊。

所以到了这里,出现了两个将计就计。杨陵将计就计要捉拿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要捉拿杨陵和夏侯楙。而崔谅置身其间,身不由己,命运岌岌可危。

因为诸葛亮的意图很明显。他也要来个里应外合。让关兴、张苞先进城摸清情况,举火为号,他再杀将进去。

这个,就是诸葛亮式的将计就计,和杨陵的将计就计针锋相对,很有相生相克的意思。

重要的是智慧

崔谅首鼠两端了。

真正的首鼠两端。

他这个双面间谍现在真是糊涂了。要帮哪一边呢?最重要的,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谁都不知道。在时间将历史的谜底揭晓之前,没有谁可以预料成败。所谓功亏一篑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崔谅只能随波逐流。他现在已经不能说“不”了。自始至终,他都是计谋里的一个棋子,无足轻重的棋子,却是缺一不可的棋子。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游戏中,谁都没拿他当主角,但谁都不允许他擅自离场。

他必须陪他们一起熬着,直到游戏结束。

直到陪上卿卿性命。

这就是崔谅的宿命。

想通了的崔谅带着关兴、张苞等进城了。

南安城上。杨陵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栏,一语双关地问崔谅:“何处军马?”崔谅也一语双关地回答:“安定救军来到。”

两人一问一答,很有默契。都以为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但实际上却都误解了对方的意思。

两个人都在演戏,但很显然,戏演砸了。危险已是近在眼前。

最关键的时刻,崔谅突然补戏。

他开始救场了。

崔谅在关兴、张苞等进城时悄悄向城上射了一箭。

这不是致命的箭,而是救命的箭。救杨陵的命,也救夏侯楙的命。

因为箭上有信。

密信。

信是这样写的:“今诸葛亮先遣二将,伏于城中,要里应外合;且不可惊动,恐泄露计策。待入府中图之。”

这封信毫无疑问摆明了崔谅的政治立场。他还是把宝押在了杨陵身上。

不错,一个人是可以随波逐流、首鼠两端,但最后他必须抓住一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管是从哪里漂来的。所谓左右逢源的好事一向与普通人无关,更何况是普通人当中的老实人。

夏侯楙见了这信,也将计就计了。

在所有的计谋中,将计就计是用得最滥的一招。

是人不是人拿过来就用,以为可以算计他人。但事实上,很多人设计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说到底,计谋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你的智慧是不是高于他人,这个最重要。智慧高,用什么计都如行云流水,不带半点阻碍;智慧不高,用什么计都是捉襟见肘,贻笑大方,甚至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这个道理其实不复杂,很好懂。

但真正懂的人不多。

因为拒绝。

每个人都拒绝承认自己智慧不高,都愿意相信自己高人一等。所以都喜欢将计就计,以为真的可以将他人引入彀中,任自己摆布。

就像现在的夏侯楙,豪迈地要算计诸葛亮。他说:既然诸葛亮已经中计,那我们可在府中埋伏刀斧手百余人,等关、张二将随崔太守到府下马,闭门斩杀。然后呢,在城上举火,骗诸葛亮入城。最后呢,伏兵齐出,活捉诸葛亮,哈哈,哈哈……

夏侯楙笑得很豪迈,很自信。那神情,像极了一个智者,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

但南安终究是诸葛亮的南安。

因为他的智慧比夏侯楙、杨陵都高。在三个人的将计就计中,最后胜出的是诸葛亮。

杨陵死了。在城门边迎接时,被关兴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崔谅死了。在见势不妙逃走时被张苞手起一枪,刺中后心,很难看地挣扎了几下就一命呜呼了,从而终止了他短暂的双面间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