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等待一种可能(第3/5页)

时间。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当马良千里迢迢地入川,气喘吁吁地将七百里连营图交到他手上时,诸葛亮就黯然明白,一切都已错过。在人间,有些事可以有解释、补救的机会,有些事却没有。它只能让你看到残酷的结局却无能为力。这是人生的一种悲凉。

但是,诸葛亮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不错,有些事没有解释、补救的机会,可预先看到结局也是一种能力。就像曹丕预先“看”到陆逊必胜、刘备必败一样,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

诸葛亮不仅“看”到这一点,他甚至看到了曹丕看不到的结局——陆逊不敢追击刘备,因为他要提防“魏兵袭其后”。这是陆逊应有的计谋反应,只是曹丕忽视了这一点。

曹丕总以为自己比其他人都聪明,所以他会做出“陆逊如果取胜,一定会带领吴兵去取西川”的判断。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和诸葛亮大相径庭。

两人的智慧高下立判。

当然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于此。在对这场战争未来的判断中,诸葛亮还做出了两大重要判断。一是汉朝气数休矣!

汉朝玩完了。汉朝早就玩完了,在汉献帝被曹丕赶走之后。不过诸葛亮在这里感叹的不是汉献帝而是刘备。刘备是汉朝最具重量级的拯救者,此次倾全力一击却大败而归的话,汉朝将不再有咸鱼翻身的可能。

二是刘备会败走白帝城。

白帝城在这里毫无疑问会成为历史的一个拐点,也是三国时代的僵持点,甚至可能成为刘备的人生归宿。诸葛亮在这里清晰地点出这个地名,毫无疑问是一个智者的判断。

对未来准确而悲凉的判断。

只是所有这些种种,刘备都不知道,马良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负责传达信息,从一个地点跑到另一个地点,做历史的穿针引线者,而不是心领神会者。智者自知之,混沌者混沌之。泾渭从来分明,玄机从来无语。

一切却都发生了。

天很黑。正是初更时分,火却起来了。

这是铺天盖地的火,在刘备的七百里连营中熊熊燃烧。

很多人死了。史书上说“先主遥望遍野火光不绝,死尸重叠,塞江而下”。那情景不叫惨,叫很惨。

刘备这才知道,火原来是人世间最可怕的力量。特别是欲火。

不错,眼前这火不是自然之火,却是人的欲火点燃的。这欲火里,有陆逊的野心,也有他刘备的自大。

什么时候开始,他成了像曹操一样的人,唯我独尊,目空一切?

刘备泪如雨下。

这时,他只能再次选择逃跑。

刘跑跑。

虽然他很想将这样的逃跑比作撤退,或者叫战略大转移,但是残酷的事实告诉他,叫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都死光光了。

七十万人马只剩下一百多人跟着他逃入白帝城。这时的刘备也终于明白,隐者李意为什么会在他面前用纸笔画了一人掘土埋他,上写一大“白”字。原来这个“白”字,就是白帝城的“白”,而他将困于此地,甚至丧身于此。

历史的迷局开始清晰起来,但一切都晚了。三国历史上死伤近百万的三大战役就此落下帷幕。它们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这一次的彝陵之战。

三大战役沉重地打击了三个人:袁绍、曹操和刘备。如果说官渡之战后导致袁绍一蹶不振,那么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失去的是统一中国的基础和可能。

特别是自信心。

至于彝陵之战,刘备失去的更多。

因为他什么都没了,包括自己的生命。

当然这个要等一下再说,毕竟现在另一个人还箭在弦上——陆逊。

胜利来得毫无悬念,有悬念的是要不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刘备?

很多手下都蠢蠢欲动,劝陆逊打到白帝城去。

但陆逊总在众人说“是”的时候说“不”。这是他有别于一般人的地方。

也是他的人生有别于一般人的地方。

有两个考虑。一个是他如果孤军深入西川,将直接与诸葛亮较量,这个是他不愿意面对的。

不错,他是智者,可诸葛亮是更大的智者。对智者来说,不与更大的智者直接交锋是一种生存本能。所以他要急流勇退。

另一个考虑是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曹丕这个人很多时候像曹操,奸诈、狠毒,有便宜就占。

所以陆逊思前想后的结果是,急流勇退。

人生其实就应该急流勇退。急流勇退了才知道阴晴圆缺,知道不圆满处才是圆满,否则大浪滔天,随波逐流的话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笨还出来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