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等待一种可能(第2/5页)

有杀气必有伏兵,就像有流水必有桃花一样,这是世界的对应法则。

周泰们却不相信这一点。他们相信陆逊还是懦弱,不敢出击。

他们很想有所作为,如果陆逊身上没有那把权力之剑的话。

只是三天后,他们不敢有所作为了。

因为谜底揭开,残酷的真相浮出水面——全副武装的伏兵们从山谷中出来,掩护诱饵撤出。

世事一如陆逊所料。

周泰们这才知道,原来人世间的很多事,不到谜底揭开是不可以预测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陆逊做到了。

孤独地做到了。

顶着压力做到了。

但陆逊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接下来他语出惊人——十日之内,必破蜀。

这一点让众将大跌眼镜。因为众将以为,破蜀要趁早,趁刘家军立足未稳之际才有可能。现在刘家军连营五六百里,驻防已七八个月,很多要害地方,都已固守,怎么能破?

陆逊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在技术手段上并不存在谁更牛×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后发制人才能有所收获,因为它打击的是人性的弱点——疲惫、散漫、大意。

刘家军刚来时气势汹汹、锐气正盛,此时如果先发制人,毫无疑问是以弱对强,没什么胜算;现在七八个月时间过去了,虽然很多要害地方都已被刘家军固守,但是疲惫、散漫、大意等种种状况也在部队当中滋生。

出击已迫在眉睫。所谓十日之内必破蜀并不是开玩笑,而是玩真的。

因为陆逊要后发制人了。时机恰到好处的后发制人。

在最关键的时刻,刘备却犯了一个最关键的错误。

他命令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以此深入吴境。同时他又命令黄权统摄江北之兵,以防曹丕。

曹丕叹息。为刘备的不智。

曹丕当然不相信黄权带那点兵就可以阻挡自己的进攻——如果自己愿意进攻的话。他只是觉得,刘备完了。自己被自己打败。

不错,人生的战争,说到底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败于不慎、自大以及过往的人生经验当中。

就像此时的刘备。以为胜利在望,以为陆逊真是缩头乌龟,却不知乌龟把头缩回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再伸出来。

在这一点上,曹丕比刘备有先见之明。他对那些一头雾水的手下如是叹息说,刘备到底是不懂兵法啊,打仗哪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的道理?所谓包原隰险阻屯兵者,乃兵法之大忌也。刘备连这个常识都没有,还打什么仗?我断定,刘备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十日之内,一定会有消息传来。

百官们却不相信这一点,就像他们不相信月亮可以打败太阳一样。刘备是什么?刘备是这个江湖上的太阳,已是如日中天,而陆逊说他是月亮都抬举了他,他最多是颗流星,甚至是陨石,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毁灭自己。

以耀眼的形式。

曹丕轻笑。

孤独地轻笑。

以预言家的感觉孤独地轻笑。

因为他已经看到未来了。确凿的未来。

只是没人相信。

人世间最大的悲凉其实在于,在众人没有看到未来的时候自己先看到未来,并且还要众人相信。这基本上是鸡同鸭讲,不具备在一个平台上交流的条件。

好在曹丕手上还有一样东西——权力。

权力者言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哪怕听者口服心不服。就在百官们言辞恳切地请曹丕出兵阻止黄权可能的进攻时,曹丕却告诉他们黄权的进攻是虚拟的进攻,现在要讨论的不是刘备方面未来会怎么样,而是要讨论陆逊胜利以后会怎么样。陆逊如果取胜,一定会带领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东吴空虚,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机会。所以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不是刘备,而是东吴……

泾渭从来分明,玄机从来无语

有一个成语叫拍案叫绝。

但很多时候,人们拍案并不是为了叫绝,而是叫苦。

就像现在的诸葛亮。

因为他手上捧着一份图本。

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图。

图本画得浩浩荡荡,极尽豪迈气势,但在诸葛亮看来,却是极为空洞和苍白。

不错,世事经常是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豪迈的东西往往空洞不已。就像刘备这次的七百里连营,诸葛亮看来看去,只看到了一样东西。

火。

赤壁之战,曹操败在火攻上,现在刘备要重蹈覆辙了。当然,诸葛亮身为一代军师,自然可以想出破解之道,只是有一样东西他却破不了。

任何人也破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