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世间最悲凉的事(第3/5页)
你以关羽为叔,恐怕关羽未必以你为侄吧。当年,汉中王刘备立后,先是选了你,可关羽是怎么说的?关羽说,你是螟蛉之子,不可僭立,他劝汉中王刘备远置将军你于上庸山城之地,以绝后患。呵呵,你怎么来这里的?就这么来的。
孟达循循善诱,刘封恍然大悟——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知道自己的去路,也知道自己的来路。所谓来去分明。
他现在就分明了。
不救关羽。
的确,他救的不是叔父关羽,是寂寞。
也是孽缘。
从此叔父非关羽。
关羽当然不会明白,他生命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会出现了。
因为当年的一句多嘴。
当然,如果还有一次机会可以选择,关羽未必会谨言慎行。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关羽。
自信的关羽。
高傲的关羽。
即便此刻,身陷麦城。
关羽在最后被捉之前,诸葛瑾曾经希望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
这是最后的机会,对关羽来说,尤其如此。
因为孙权不是曹操。在抓获关羽之后,不会玩恩义加身那一套。
诸葛瑾几乎是哭着对他说:“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
关羽拒绝了。
的确,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拿来交易的。但关羽以为,有一样东西不可以——承诺。
他和刘备、张飞是纳过投名状的。他给过他们承诺,他们也给过他承诺。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三位一体。
现在,三位一体破了。在这个乱世的黄昏,关羽猝然倒下。
这是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十二月,这个五十八岁的男人在尚未完成自己的人生传奇时就惆怅地谢幕,并把这惆怅还给人世间。
三国从此无关羽。
毫无疑问,没有了关羽的三国是缺损的三国,也是惆怅的三国。因为他让这个时代失去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
忠义。
别迷恋哥,哥只是传说。关羽之后,江湖不再有传说。
世界上最好的主意
关羽死了,孙权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但是张昭没有心花怒放,而是伤花怒放。
他在伤感。
不为关羽,为孙权。
不错,关羽是倒下了,可仇恨却站了起来。这仇恨在刘备的心中,随时可能迸发。张昭告诉孙权,关羽与刘备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已拥有两川之兵;还有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实力不容小觑。刘备如果知道关羽遇害,一定会起兵报仇的,到那时,江东就大难临头了!
孙权这下感到了麻烦。唉,人世间真是祸福相依啊,有得到,就会有失去。并且失去的东西往往多于得到的。可做人的悲剧就在于,眼里只看见得到的部分,看不见失去的部分。
这叫选择性失明。
但孙权还是心存侥幸——他不相信刘备可以打败他。虽然说刘备已不是过去的刘备,可他孙权也不是过去的孙权。取荆州,诛关羽,玩的就是心跳和潇洒。
所以孙权不相信,刘备可以置他于死地。
张昭也不相信刘备有这么大的能量,但张昭相信,孙权一定会受到重创,甚至死翘翘。
因为刘备背后,还有一双眼睛。
曹操的眼睛。
曹操十分希望刘备跟孙权能结结实实地干一架,而他能做的就是,收拾残局。
人世间最美妙的事就是收拾残局。残局结束了一切可能性,而只指向一种可能性。
任人摆布。无可奈何。
因为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该消耗的都已经消耗。曹操只需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孙权五雷轰顶。
在张昭向他指出这一层隐忧之后。
并且在孙权听来,这不是隐忧,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将要发生的事实。
因为他相信,曹操一定会这么干的。否则,他就不是曹操而是观音菩萨了。
张昭这一回展示了他难得的聪明。
他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嫁祸于人。
确实,关羽是被杀了,孙权叫杀的。但真是孙权叫人杀死的还是曹操下令杀的,没有人知道。
说到底,世事是经不起质问的,特别是内在的动机。
所以张昭建议,派人将关羽的首级,转送曹操,明明白白地让刘备知道关羽被杀是曹操所指使的,这样一来,刘备必痛恨曹操,而西蜀之兵,也不攻吴而攻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