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宜昌最前线(1940年3月~1940年12月) 荩忱不死(第5/12页)
就在李宗仁把周喦、李及兰两个军调过去时,汉水东岸战场一下子又沉寂下来。李宗仁感到迷惑,重庆军委会的判断则是:日军要收兵。很快,李宗仁便接到要他指挥各部沿途反击“即将后退的日军”的命令。身在汉水西岸快活铺的第33集团总司令张自忠随即接到李宗仁的命令,叫他率部渡过汉水,到东岸掩杀日军。与此同时,汤恩伯也接到要其迅速南下的命令。汤接令后,率第31集团军一举将山胁正隆第3师团围困于樊城以东。
只说张自忠。
汉水东岸激战正酣时,他曾给部下写了封信。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现在,出击令到了。
第33集团军有三个军:曹福林第55军、冯治安兼军长的第77军和张自忠兼军长的第59军,此时各部分散在汉水两岸,张身边只有第55军第74师的两个团和一个总部直属特务营,不到3000人。
张自忠的困境在于,他手下的主力部队经日军第13师团在汉水东岸的冲击,大多纷纷北退,一时失去了联系。
过河前,参谋长李文田劝张自忠好好计议一番。
张自忠摇摇头。从军人逻辑上讲,上峰命令下达了,他没丝毫理由拒绝渡河。虽然手里直接控制的部队寥寥,但渡过河去联系麾下其他部队,然后向日军发起反击,他认为这是集团军总司令该做的。
出发前,张自忠给冯治安写了封信,内容是这样的。
仰之(冯治安字)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即汉水)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和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即骑兵第9师),不顾一切向北之敌死拼;设若与38师和179师取不上联络,即带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当时的记者和后来的传记作者,为把张自忠的牺牲描写得更悲壮,便说这是将军提前写的遗书。因为他要主动寻死,进而一雪平津时代的非议。其实,对1940年的张自忠来说,根本不存在以死明志这件事。经3年鏖战,他早就赢得蒋介石、统帅部、身边的同事、周围的将领以及社会舆论的信任。
张自忠的信,其实只是在表达到东岸出击的决心。他每次出战,都会写下一封内容类似的信。
后来,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亦有这样的说法:“对于父亲的牺牲,当时的记者说是我父亲要洗刷自己,一定要牺牲在战场。这个说法不对。首先,父亲完全是清白的,无需洗刷;再者,我们老家是孔孟之乡,我们家里面受传统道德的教育影响很深,所以父亲受这个影响,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财,武将誓死报国,身先士卒。”
张自忠带着两个团和特务营渡河时,汉水东岸的战局是这样的。
日军几支部队交叉攻击,第39师团和第6师团池田支队攻占了枣阳,前者已推进到汉水东岸;第3师团向汉水东岸(或称北岸)的樊城进击;由南而北的第13师团动作最快,目标直指豫西南的新野;第40师团石本支队在枣阳附近。园部下令叫各部日军最远行进到白河与唐河间(均为汉水支流)的新野,后再行反转,在汉水东岸集结,准备攻打宜昌。
现在,对园部来说,其实是一喜一忧的。
忧的是,山胁正隆第3师团处于汤恩伯部围攻中,枣阳的兵站交通线屡屡被袭。为此,他已经急调在江南警备的天谷直次郎第40师团主力进行增援了。据山胁来电称,汤恩伯攻势凶猛,激战中,第3师团士兵弹药越来越少,一战过后将佐三死六伤。
喜的是,兵力分散的张自忠投入罗网。他的高级参谋天野,已经命正在北上的第13师团迅速反转南下,同时叫离张部最近的第39师团亦转身围攻。这样一来,往东北方向转进的周喦、李及兰两军就打了酱油,因为日军已经掉头回去围攻张自忠了。
过河后的张自忠,在5月8日黄昏最先联系到黄维纲第38师。
第38师属是张自忠核心部队。张、黄二人多年共事,私交又好,是那种两两沉默也不会觉得气氛尴尬的关系。
见面后,黄维纲对张自忠说:“总司令,局势危险。”
张自忠沉思片刻,说:“渡河以来,我已抱与敌血战之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