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烽烟再起(第8/10页)

赵子立觉得,只要中国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当时日军未必会侵占南昌。他坚持一个观点:日军打南昌和后来打长沙的作战目的相同,意在捕捉第9战区野战部队的主力,而非一定要占领这座城市。但是,赵在这一点上的判断基本上是错的,打南昌和打长沙的背景不一样。正如前面所说的,打南昌是武汉会战的一步,对日军高层来说是既定的,是要决意长期占领的,通过占领南昌锁定中南战场格局;打长沙则别有不同,那时候南昌已经陷落,中南战场格局基本已定,这种背景下的前三次长沙会战,日军高层的目的已不再是长期占领城池(尽管冈村宁次对此持反对意见),而是打击第9战区的野战力量。

不管怎么说,反攻南昌的结局很令人沮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警告了日军:中国军队仍有力量随时发起反攻。

反攻南昌时,外围的俞济时第74军在再打高安之战中表现出色,李天霞代理师长的第51师,第三次攻陷高安,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最后将之驱逐出城,成为唯一受蒋介石首肯的部队。

南昌会战后的1939年6月,俞济时出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机械化部队第5军军长。

出生于山东泰安上王庄,并在天津卷过烟、在上海卖过饼干的王耀武,终于独掌第74军了。

王耀武是黄埔3期的。从培养高级将领角度看,3期(高级将领有王耀武、李天霞、方先觉,以及在大陆不出名但后在台湾出任陆军总司令的刘安祺等人)的国军名将似乎在整体上不如1期和4期。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3期出身的众多青年将校,有很多都战死在抗战第一年了,牺牲率在黄埔前六期中最高,仅南京一战,殉国的就有韩宪元、刘国用、易安华、朱赤、高致嵩五将校。

王耀武1924年底入黄埔军校3期,转年东征陈炯明,因作战机敏沉着,受到上峰称赞。1926年初,王毕业后进入第1军第1师做排长,该师师长正是兼着黄埔总教官的何应钦。王会打仗,又会打理人事关系,很快就被何注意,提拔他为连长。没多久,又被提拔为营长。王早期的晋升虽跟个人能力分不开,但要没有何应钦的欣赏与助力,也就不会那么快。

在抗战时代,中央军将领里,如果没有陈诚“土木系”的色彩,也不是汤恩伯、胡宗南山头上的,那么何应钦就乐于将之看成“自己人”,加上跟王耀武又有上面的渊源,所以何应钦每每力顶王耀武。

现在,王耀武做了军长,但也遇到了麻烦事。

王耀武手下有三个部队长:第51师师长李天霞、第57师师长施中诚、第58师师长冯圣法(以副军长兼)。

冯圣法虽然做了副军长,但心里仍有不平,因为他是黄埔1期毕业的,而王耀武是3期。他联系俞济时,想叫俞把自己和第58师一起调走,去俞做军长的第5军。王耀武知道这事后,当然不干,你冯圣法想走,没问题,但要带着第58师走,那不成。问题是,这时俞济时也想把第58师调到第5军。以王耀武之精明圆滑,当然不会直接跟俞发生冲突,便称胃病未愈闭门不出。

这个节骨眼上,第5军那边也出了问题。

参加完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1938年初,杜聿明的装甲兵团改编为机械化的第200师。后来,这个师扩编为新编第11军,持重谨慎的徐庭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安徽无为人)出任军长,杜任副军长(当年1933年长城抗战时,杜就已经在徐手下)。进入1939年,新编第11军改番号为第5军,成为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

没多久,徐庭瑶升任第38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当然看重这个机械化军,有意把关麟征调来出任军长。在蒋眼里,关比副军长杜聿明更有魄力。没想到,关推荐老部下张耀明做军长。蒋介石当即回绝。让副军长杜聿明转正呢,此时的蒋介石又不放心。于是,军长仍叫徐庭瑶兼着,杜只以副军长的身份代理该职。

俞济时过来后,想把冯圣法第58师拉到第5军,这样一来就遭到徐庭瑶反对,向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念叨此事,白遂向蒋介石报告,说俞的做法破坏了机械化军的建制。俞济时是蒋介石的亲戚,但蒋这个人就怕别人说自己袒护亲戚,或者说给亲戚加官进爵之类的,故而数落了俞一通,把他转调第3战区第86军做军长。过了一阵儿,再议第5军军长一事,杜聿明才转正。王耀武那边呢,冯圣法坚持离开,到第86军做了副军长,但第58师没能带走。

这时候,上边派陈式正(黄埔军校1期,浙江奉化人)做第58师师长,弥补冯圣法离开后的空白。

俞济时虽离开了第74军,但一直关注着军队的状况。俞济时一度想把第58师调到自己手下,仅仅是觉得老部队用着顺手,而绝非对新军长王耀武有什么意见。恰恰相反,王被提拔跟俞分不开,而且俞、王私交也非常好。见黄埔1期的大哥陈式正到了第74军,俞济时为维护黄埔3期小弟王耀武的权威,就疏通“有关部门”,把陈调到浙江担任副军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