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第7/7页)
公元4-5世纪的军团
大约从公元3世纪末期开始,罗马帝国原来的边境防御战略近乎破产。因此在部署于边境线部队之外,逐渐出现一支中央化的野战部队,用以作为机动的救火队。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期间内,伴随着对帝国军事体系的重建,这一新制度大抵上来到了其高峰阶段。地位最高的野战部队是中央直属的宫廷禁卫军(Palatini),下属5个禁卫军骑兵支队、5个禁卫军军团和10个禁卫军辅助军团,这些部队基本是帝国军事体系中最有力的部分。
除了宫廷禁卫军外,另一种野战部队是从边境部队中演化出的野战军(Comitatenses),包括野战军骑兵支队和野战军团。地方化的野战军中,并没有辅助军团的建制,而是由新建的大量禁卫军辅助军团加以补充。
这一时期的罗马军团已经不复往昔,每个军团(Legione)的定额人数下降到了1000~1200人,由于骑兵支队普遍从军团中独立,军团也再一次失去了编制内的骑兵单位。每个军团一般下属6个梯队(Ordines),每个梯队包括两个百人队,每个百人队各包括10个十人队。而辅助军团则各下属3个梯队,定额在500~600人不等。辅助军团在承担了原有辅助部队职能的同时,也越来越像正规军团一样承担正面作战任务。军团中的装备逐渐繁杂起来,相当部分的弓箭手都被部署到军团士兵的行列之中。
脱胎于军团的各骑兵支队,随着骑兵地位的继续上升,也获得了近似于军团的新编制。根据拜占庭时期留下的史料,每个骑兵支队下属3个梯队,每个梯队拥有2个百人队,每个百人队包括5个十人队。在骑兵支队“军团化”的初期,他们一度拥有600人的定额,不过后来被减少了一半。
在各支禁卫军和野战军之外,罗马的边防重任还是落在各边境的卫戍部队身上。这些现在被认为是二等的部队,反倒更多地继承了过去军团的番号。步兵大队(Cohortes)、骑兵队(Alae)、步兵分队(Numeri)、骑兵分队(Cunei)的番号全部继续存在,外加少数新建的辅助军团,使得边境卫戍驻军的编制情况令人头疼。还有一些卫戍部队失去了正规化的头衔,这些边境地区的“老”军团实力,各自最多不超过2000人。
塞维鲁时代被解散的旧禁卫军一度被重建,但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的内战中,由于这些部队为其政敌服务,在米尔维安大桥之役(Battle of Milvian Bridge)之后,这些部队被再度解散。君士坦丁时代的宫廷禁卫军实际上是中央化的野战部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禁卫军”,执行直接保卫任务的新部队下属骑兵支队和辅助军团各一个,而外围的禁卫部队则被称作警卫军(Scholae),全部由骑兵组成。在东西帝国分治之初,东罗马和西罗马分别拥有5个和7个警卫军骑兵支队。
这种以组织混乱和低效的卫戍军团作为迟滞手段,以各地方化和中央化野战军作为机动力量的国防体系,大致成为罗马帝国最后阶段的军事战略方针,也成为罗马军团最后的形态。在公元4世纪,一些定额在五六百甚至更多人数的军团部队,其实际实力往往下降到不足200人,这也成为罗马军团黄昏时期的一个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