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第6/7页)

在马略时期之初,军团士兵的固定服役期是16年,兵役完成后可以获得土地作为报酬,而辅助部队的服役期则为6年。在奥古斯都时代,辅助部队的服役期同样增加到了16年,后来在进一步的改变中,军团士兵和辅助部队的服役年限上升到了20年,此后还作为留用士官(Evocati)继续服役5年。

在屋大维称帝之初,大约30个军团分散在从不列颠到北非的帝国边境线上。尽管数量不多,但这些高度职业化、装备精良的士兵,总体上能够高效地保护罗马的边境安全。这一时期的边境驻军驻扎在各规模不等的永久营地中,防御作战的目的旨在完全阻止罗马的敌人对其领土的入侵。

禁卫军(Praetoriani)则是帝国时期罗马军团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共和国时期这些单位原来是执政官的卫队,在共和国末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些部队作为执政官的卫队,被当作战斗部队而非警卫部队投入大规模战斗。奥古斯都·屋大维时期的禁卫军起初包括了9个禁卫军大队,各自下辖6个步兵百人队和3个骑兵中队,随后禁卫军的规模不断扩大,并能够积极地对帝国的政治加以干涉。

◎ 一支行军中的帝国军团。由于需要在行军中背负极重的行囊,马略改革后的军团士兵自嘲为“马略之骡”,这种通过强化士兵负重,减少非战斗人员比例的情况在另一些古代军队中的职业化先驱者中也有体现。

公元2-3世纪的军团

在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公元145-公元211)的统治时期,军团的步兵大队实力从原来的大约480人上升到了550人,而禁卫军制度则出于政治考虑被废除。不过除了这些变动,军团的核心部队——精锐的剑盾重步兵组成的各步兵大队,则发生了更为值得注意的变化。

在更早的1世纪中期,辅助部队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以作家阿利安(Arrian)在其手稿《对抗阿兰人的军阵》中(他本身是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官)的叙述,他麾下的第12和15军团并没有军团属的轻步兵;而在大致同期的第2军团的战斗序列中,每个步兵大队加入了2个装备长矛的长枪兵(Lanciarii)百人队,或许这是针对同时期骑兵战斗力发展的回应。

◎ 公元1世纪的军团士兵形象。

另一方面,对抗骑兵的战术需求同样也促使骑兵部队在罗马军队中的地位大大上升。除了原有的、独立于军团外的辅助骑兵部队外,军团终于重新获得了军团内的骑兵单位。《论军事》的作者维盖提乌斯(Vegetius)称军团属骑兵的实力定额为22个骑兵中队。这些军团骑兵(Equites Promoti)一般集中使用,而非将各中队配属到各步兵大队。更多情况下,指挥官往往会将各军团的军团骑兵抽调出来,再组成独立的战斗群,这种骑兵支队(Vexillation)与原有的、辅助部队中的骑兵队共存。随着帝国中后期蛮族入侵的趋势愈演愈烈,在军团的各步兵大队越来越多地被抽调出去进行独立行动的同时,分散的军事行动连同对骑兵的巨大需求一起,使得军团下属各骑兵支队也逐渐被独立出去,最终骑兵支队普遍成为独立部队。这一趋势一度在公元4世纪帝国军队的重新正规化中得到了暂时性的缓解,但军团下属骑兵支队的体系最终还是在公元5世纪基本被弃用,骑兵支队成为与军团步兵并列的独立单位。

在公元1世纪,许多善战的外族军人被大规模雇佣,由他们自己的酋长指挥,并作为辅助部队作战。到公元2世纪中期,这些成建制的外籍辅助部队大多在地位上更加正规化,变得和其他罗马军队的单位一样,使得罗马军团蛮族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由此还导致罗马各边境驻军中出现了两种新单位,辅助步兵分队(Numeri)和辅助骑兵分队(Cunei)。这些早先来自于外籍部队的单位,实力大约在300人左右。在2世纪中期,他们也开始逐渐变得正规化。这些单位和原有的步兵大队、骑兵队、骑兵支队等番号的共存,使得罗马军队的组织状况变得相当混乱。

◎ 第Ⅱ“图拉真第二”军团的前列士兵对抗铁甲骑兵。

此处笔者引用一个公元3世纪末的作战序列,其所描述的部队是某一支埃及的驻防部队,序列的出处来源于一份留存下来的士兵薪酬报表。通过这份序列,我们大概能够了解到这一时期的罗马军队概况,其实际实力和编制定额之间存在一些差距,而这种差距在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