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年谱卷十二(第7/7页)

十四日,值宣宗忌辰。公言道光三十年供职礼部,闻遗命立皇太子之信,即时驰赴淀园,恭递如意。途次闻升遐确耗,仓黄悲恸!今忽忽已二十三年,不堪回首!言已泫然!

二十三日,公病肝风动,右足麻木,良久乃复。自上年定以每日读《资治通鉴》,随笔录其大事,以备遗忘。是日已至二百二十卷,因病辍笔。犹取《宋元学案》、《理学宗传》等书,披览大意,自谓“身心一日不能闲也”。

前河道总督苏公廷魁,亦早岁都门论学之友也。二十六日,公闻苏公将过金陵,出城迎之,又病风动,舌蹇不能语,遂回署,旋愈。

二十八日,苏公廷魁至,见公。是日,与李公瀚章会奏淮盐行楚章程一折。奏称:近年淮南销引日疲,存盐壅积,无术疏通。楚省引界,几被川鹾占尽,今欲于积重难返之后换回一二,暂分疆界,徐图规复,俟滇黔肃清以后,仍还淮引之旧。公自肃清江面以来,首整盐政,刊定章程。各岸设招商局,各省设督销局,于瓜洲建总栈,商民称便。八年之中,征收课银凡二千万两有奇。

公之在军中也,公牍私函,皆亲治之,不以假人。晚年多令幕友拟稿,公自核改而已。右目失明后,其最要者,犹不假人也。是月,作《刘忠壮公墓志》,属草稿三百余字,遂成绝笔。其日记自咸丰八年六月起,至于易箦之日,犹书前一日日记,未尝闲也。

二月初二日,公方阅案牍,握笔而病作,遂止,病旋已。

初四日,午后,公乃散步署西花圃,子纪泽从。公连呼足麻,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乃薨!是日戌时也。金陵微雨,天色阴惨,忽火光烛城中,江宁、上元两县令惊出救火,卒无所见,见有红光圆如镜面,出天西南隅,良久浙微,江南士民巷哭。事闻,上震悼,辍朝三日,奉上谕:“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深宏,秉性忠诚,持躬清正,由翰林蒙宣宗成皇帝特达之知,洊升卿贰。咸丰年间,创立楚军,剿办粤匪,转战数省,叠著勋劳。文宗显皇帝优加擢用,补授两江总督,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朕御极后,简任纶扉,深资倚任。东南底定,厥功最多,江宁之捷,特加恩赏给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历任兼圻,于地方利病尽心筹画。老成硕望,实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龄,长承恩眷,兹闻溘逝,震悼良深!曾国藩着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给发。赐祭一坛,派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其生平政迹事实,宣付史馆。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灵柩回籍时,着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其一等侯爵,即着伊子曾纪泽承袭,毋庸带领引见!其余子孙几人,着何璟查明具奏,候朕施恩,用示笃念忠良至意。钦此。”何公璟奉旨署两江总督,驰奏胪陈勋迹一折。何公旋至江宁,哭殡受篆,驰奏查明子孙详晰复陈一折。李公瀚章、英翰公先后具疏胪陈事迹。

四月二十八日,奉上谕:“据何璟英翰、李瀚章先后胪陈曾国藩历年勋绩,英翰、李瀚章并请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又据何璟遵查该故督子孙,祥晰复奏。披览之余,弥增悼惜!曾国藩器识过人,尽瘁报国。当湘、鄂、江、皖军务棘手之际,倡练水师,矢志灭贼。虽屡经困厄,坚忍卓绝。曾不少渝,卒能万众一心,削平逋寇。功成之后,寅畏小心,始终罔懈。其荐拔贤才,如恐不及,尤得以人事君之义。忠诚克效,功德在民。允宜叠沛恩施,以彰忠荩!曾国潘着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此外,立功省分,并着准其一并建祠。伊次子附贡生曾纪鸿、伊孙曾广钧,均着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曾广镕着赏给员外郎,曾广铨着赏给主事,均俟及岁时分,部学习行走。何璟、英翰、李瀚章折三件,均着宣付史馆。用示眷念勋臣有加无已至意。钦此。”

公弟国潢闻讣,自长沙驰至金陵临丧,率公子纪泽、纪鸿扶柩回籍。

五月二十日,公之丧抵长沙省城。

六月十四日,出殡于南门外金盆岭之阳。

刘公坤一寻奏请于江西省城建祠,奉旨允准。其明年二月,李公鸿章奏天津郡绅士沈兆云等联名禀请建已故督臣专祠,以资报飨一折。奉旨:“着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

公之为学,其大纲宗,略见于所作《王船山遗书序》,而备见于《圣哲画像记》。自登第以还,于学无所不窥,九经而外,诸子百氏之书,靡不规得要领。其于《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明史》、《文献通考》、《五礼通考》数种,尤笃好不厌,治之三反。平生为诗古文辞,雅不欲存稿。应手散佚,公子纪泽等料检手泽,门人李鸿裔、黎庶昌等为搜辑于知故之家,凡得诗四卷,文十二卷。其存官署者,批谕奏章凡百二十卷,政迹批牍二十四卷,书札六十卷;其存家中者,《日记》三十四卷,《尺牍》五十卷,《家书》二十八卷,皆公亲手迹也。在京师时,著有《茶余偶谈》若干卷,久佚。又为《曾氏家训长编》。其成者:《朱子小学》一卷、《冠礼长编》一卷、《历朝大事纪》数卷、《藩部表》一卷,抄辑盐漕河工水利赋役成案各若干卷。余则胪列序目,未有成编。选录《十八家诗钞》三十卷。出都以后,治军临官,不废书史。著有《孟子四类编》、《左氏分类事目》、《礼记章句校评》、《朴目杂记》、《周官雅训杂记》各若干卷。选录《经史百家杂钞》,分十一类,为二十六卷。又为《古文简本》二卷,《呜原堂论文》二卷。晚年衰病。犹日从事于经史,为《论语言仁类记》一卷,《易象类记》一卷,《通鉴大事记》未成书。又选录古诗之得闲逸意者,自陶渊明至陆放翁六家为《六家诗抄》,亦未克成。书门人王定安辑录公所为经史评注,为《师训汇记》若干卷,又掇公平生言行,为《求阙斋弟子记》四十卷。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欧阳夫人薨。十一月初五日,公子纪泽等改葬公于善化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之阳乾山,巽向为茔,奉夫人柩合葬。黎庶昌为编《年谱》,记公行事。乃书其后曰:年谱,非古也,近世刊刻前贤专集,乃必为年谱一编,以考订其所作诗文之先后岁月,盖本《孟子》诵诗、读书、论世、知人之意,固无伤于稽古之雅。国朝《阿文成公年谱》,累数十百卷,可谓至多。其所纪载,则奏案与其政迹为详。吾师曾文正公,盖世忠勋,薄海宗仰,身没之日,知与不知,得公楮墨者,莫不私什袭以珍之,公镂板以传之,所在风行,争以先睹为快,窃恐数十载后,流风渐远,见闻异辞,而于当日事迹原委,或无资以质证,亦门人故吏之责也。不揣固陋,按据近年所睹记,粗纪其大略。自道光中叶以还,天地干戈,庙堂咨儆,二十有余年,人才之进退,寇乱之始未,洵时事得失之林,黾鉴所在。而我公所以树声建绩,光辅中兴者,或筹议稍迁,而成功甚奇;或发端至难,而取效甚远;或任人立事,为众听所骇怪,而徐服其精;或为国忘躯,受万口之诋訾,而所全实大。凡若此类,不敢忽焉。宫墙美富,何敢妄云窥见?惟后世读公书者,谅亦有取于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