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治突发风疾,媚娘临危参政(第7/10页)

李治早已从她的炯炯目光中看到了欲望,鼓励道:“无论才学见识还是胆魄,你都不逊于我,这几年又不乏耳濡目染,处置政务应该不在话下。我……”说到这儿李治不免怅然叹息,“我现在这副惨相,如何打理朝政?你得帮我渡过难关呀!”这倒是由衷之言——娇贵归娇贵,身为乾纲独断的皇帝,谁甘愿与别人分享权力?这不过是无奈之举。他双眼看不清奏疏,没有精力接见臣下,加之对风疾的恐惧,只想尽快把病医好。但皇帝不执政,偌大的帝国总得有人管吧,又该交给谁呢?太子?李弘倒是孝顺懂事的好孩子,但年纪太小,身体也不好,根本挑不起重担。皇室宗亲?防还防不过来,老李家的人从来就不缺野心。宰相?且不论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党同伐异,长孙无忌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可不想再培养出权臣。那么环顾宫廷内外,除了皇后还有别的选择吗?

媚娘只觉心乱如麻,却也说不清是憧憬还是忧虑。她没有答复,也不知该怎样答复,索性轻轻伏在李治肩头,小鸟依人般依偎着丈夫的脸颊。

李治也没再说什么,但他了解媚娘的性情,亦如媚娘了解他一样,他知道媚娘终究会答应的。强撑了半晌,他已感觉累了,只想暂时逃离这个让他目眩神乱的世界,静静睡一觉。不过就在他合眼的一刹那,还是忍不住说了句:“你若实在觉得吃力,我看这样吧……寻常政务任你为之,若遇军国大事便立刻禀报我,咱们商量着办。”

三.粉墨登场

显庆六年冬,李治罹患风疾,眩晕头痛、目不能视,于是命百司奏事于皇后。虽然没在名义上授予媚娘什么特权,但这个安排已经够惊世骇俗了——古来女子执政的事也不少,类乎吕雉、邓绥、褚蒜子之流,但她们都是皇帝驾崩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即便与隋文帝举案齐眉的独孤伽罗也不曾越俎代庖。李治这个安排实是前所未有。

大部分朝廷官员毕竟是读着儒家圣贤书踏入官场的,对先前皇后种种干政之事已有非议,此番又闻“牝鸡之鸣”,焉有不反对之理?但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宰相却安之若素,养病中的李治更是铁了心支持贤内助参政。

而武媚娘初掌大权便接连发生两桩大案,一出手便尽显其手段——梁王李忠废为庶人、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判死。

李忠一生的厄运皆始于王皇后、长孙无忌强迫李治立其为太子。即便他已让出储位、迁往房州,媚娘为确保李弘地位也不会放过他。如今的李忠已是二十岁的青年,随着年龄增长他也渐渐体察到父皇的无情、皇后的心机,早已预感到自己命运悲惨的未来。因为恐惧他夜不能寐,甚至改穿女子衣装、屡屡变更睡卧之所,以防刺客取他性命;还时常延请一些江湖术士,占卜算卦祈福辟祸。不料这些举动非但没效果,反而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照顾其起居的宫人刘氏本是媚娘心腹,趁此机会上奏朝廷,声称李忠结交术士、私蓄反谋,连夜里梦话说的都是造反的事。

李忠百口莫辩,况且媚娘也根本不给他辩解的机会,立刻向李治汇报。李治怎会不知其中奥妙?但他既立宠爱的李弘为嗣,便要扫除威胁,况且几度贬谪他与李忠的父子情早已毁得一干二净,想弥合也不可能,索性狠心放弃这个儿子;于是竟不问真伪,削去李忠一切官爵、废为庶人,徙往黔州囚禁——黔州乃李承乾、长孙无忌先后殒命之地,其命运可想而知!

此事过后不久,媚娘又借杨思训被杀一案发威。弘农杨氏与武家一样,皆是媚娘亲戚,也很受皇家照顾。尤其武元庆等被逐后,杨氏一族更受青睐。杨夫人本有个兄长,名唤杨则,惜乎过世甚早;其子杨哲仕宦不过参军之流,也年纪轻轻就死了;于是又提拔孙辈杨庆知。另外同族杨思训、杨思俭、杨思玄、杨思谦等已纷纷晋升,跻身四五品之位。

杨思训乃杨夫人堂兄杨恭仁之子,世袭观国公,托媚娘母女之福官居右屯卫将军,但此人谦和正派,在士林中的名声还算不错;身为禁军将领,前番杨思训护卫帝后“衣锦还乡”,不料在并州糊里糊涂丢了性命。原来他与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相厚,宝节好声色,于晋阳蓄有外宅,养了不少美妾歌姬;杨思训乃是严正君子,于酒宴之上大加叱责。慕容宝节倒还听得进去,又慑于杨家的地位,说了几句承教的话;可那帮姬妾却恨杨思训多事,竟在酒中下毒,将其鸩害。

有司即刻调查,杀人者固然难逃一死,慕容宝节也被流放岭南。但杨思训之妻不忿,几度诣阙称冤,又跑到代国夫人府上哭哭啼啼哀求,杨夫人岂能不替外甥报仇?于是在杨氏的撺掇、媚娘的操控、李治的默许下,此案重审,但案子的整个性质完全变了——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图谋不轨,欲趁天子巡幸之际谋反,拉杨思训入伙;杨思训忠诚不屈,惨遭鸩害。风化案变成了谋反案,倒霉的慕容宝节刚到岭南,便被朝廷使者追上斩首。李治又别加恩典,将杨氏的封号代国夫人改为荣国夫人,增加食封,提高了皇后之母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