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借宫宴广收人心(第9/13页)

此刻她正和另一位公主联袂而出,两人自顾自说着悄悄话,万没料到廊下有人相候,不禁一愣。

媚娘又仔细一看,原来和临川一起的是李治同胞姐妹城阳公主,精神为之一振——箭射双雕,天助我也!

“臣妾给两位公主见礼。”媚娘说着屈身万福。

她还身怀六甲呢!可把两位公主吓得不轻,忙上前搀扶:“昭仪忒过多礼。”碍于媚娘的尴尬身份,两位公主本与她有些隔阂,这一匆忙搀扶,无形中拉近了距离。

媚娘趁势抓住临川的手:“方才说话多有不便,您还记得我吗?”

临川眨么眨么眼睛。武媚的底细她知道,但父皇内宠甚多,虽说她也见过一些名分不高之人,可是天长日久也早忘了,不过碍于情面只得含含糊糊道:“倒也有点儿印象。”

媚娘却道:“我给您看一件东西,您定知道。”说着从怀中摸出一物,双手奉上——原来是绫布裱纸折成的字笺。

临川更觉诧异,借着檐下灯光翻开来看,但见上面写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兰亭序》?”临川眼前一亮,但马上意识到这绝非真品——《兰亭序》乃父皇珍爱之物,当年为此真迹不惜遣人偷盗,早有吩咐即便身死也要相携而去,如今真品恐怕早放进昭陵了,这不过是酷似真迹的摹本。

“公主不觉得这东西眼熟吗?”

临川又随即想起——当年我也曾苦练此帖,也曾拥有一件摹本,后来哪去了?好像赠人了。莫非这件……

媚娘见她双目炯炯心念已动,提醒道:“十二年前先帝后宫中有个不得志的才人,整日苦练书法欲邀圣宠。有一天一位书法绝伦的公主到掖庭众艺台临帖,那才人见了甚是喜欢。公主心地良善,也对才人甚是照顾,又说自己即将出嫁,便把手中《兰亭序》仿品赠给她。或许在那公主看来不过寻常之事,可那才人铭记在心,无时不感念公主之恩,直至今日。”

“是你?原来是你……”前情往事临川全回忆起来了,“当年我赠帖之人便是你。”

此事千真万确,但字帖却不是当年那件。媚娘久经波折,又出家感业寺,那幅字帖早不知流落何处去了,她手中拿的其实是前不久向李治讨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都曾做过仿本,宫中存有数件,非名家法眼难以甄别。临川本属名家之流,但此刻灯火朦胧,又时隔多年,竟未察觉有异。媚娘唯恐露了马脚,忙将字帖收起,转而道:“多谢公主昔日赠帖之情。”

“唉!当年我还未出嫁呢。”临川忆起闺中旧事,不免心生惆怅——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变得那么快,当初父皇健健康康驰骋马上,谁想到如今却已作古?眼前这个小庶母,谁又料到如今竟又成了九弟的妃嫔?

临川光洁的脸上掠过一丝动情之态,却又稍纵即逝。毕竟她也是精细之人,转念一想——我对她有何恩情?也不过一张仿帖,况且练这么多年书法她又何尝被父皇青睐?若非如此她岂会到雉奴身边?她对我真有如此之深的感激之情吗?

媚娘却不容她多想,又道:“其实公主对我的好处又岂是仅仅这一帖?您母亲韦贵妃一向待下有恩,当初我年纪又小,她待我真如亲妹妹……不!如亲女儿一般。她是多善良的一位慈母啊!清静自守、仁德宽厚,真真可亲可敬,您出降之后贵妃得知我苦练书法,每月都派人给我送纸送墨。这深宫之中除了韦贵妃,谁又真的体恤我们这些卑微无宠之人呢!人不能忘本,如今我好歹算熬到出头之日了,总想报答贵妃之恩。惜乎今山高路远,不能相见……”她说得如此诚挚、如此感人,眼中仿佛还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临川公主心头最薄弱之处被媚娘击中了!

她出嫁周家,原本时常能与母亲相见,但自从父皇驾崩,韦贵妃不能再留宫中,因而晋封太妃随子出藩,如今迁居荆州与她弟弟纪王李慎一起生活。临川时时思念,但夫婿官身不便,道路远隔也无法去荆州探望,母女已分离三年多。这时听媚娘提及,大动思母之情,莫说是一句“清静自守、仁德宽厚、可亲可敬”的评价,即便把人世间所有赞誉之词都用在母亲身上,她也觉得理所应当!

“昭仪真是重情之人……”临川泪如泉涌,竟轻轻伏在媚娘肩头哽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