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第9/13页)

有拂尘看净,方便通经。有三句用心,谓戒定慧。有教行不拘而灭识。有触类是道而任心。有本无事而忘情。有藉传香而存佛。有寂知指体,无念为宗。遍离前非,统收俱是。(卷上之二,《续藏经》,涵芬楼影印本,第一辑第一编第十四套第三册页一一九)

“拂尘看净,方便通经”者。宗密云:

略叙七家,今初第一也。……拂尘者,即彼本偈云:“时时须拂拭,莫遣有尘埃”是也。意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如镜之尘。息灭妄念,念尽即本性圆明如磨拂尘尽镜明,即物无不极。(《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续藏经》第一辑第一编第一四套第二册页二百零四)

此禅宗之北宗神秀等所主张者。方便通经者,言此宗以通经典为方便。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判此宗为“息妄修心宗”。“三句用心,谓戒定慧”者,宗密云:

……第二家也。……言三句者,无忆,无念,莫忘也。意令勿追忆已过之境,勿预念虑未来荣枯等事,常与此智相应,不昏不错,名莫忘也。或不忆外境,不念内心,翛然无寄。(自注:“莫忘如上。”)戒定慧者,次配三句也。虽开宗演说,方便多端,而宗旨所归,在此三句。(《续藏经》第一辑第一编第一四套第二册页二七八)

“有教行不拘而灭识”者,宗密云:

……第三家也。……谓释门事相,一切不行。剃发了便挂七条,不受禁戒。至于礼忏转读,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为妄想。所住之院,不置佛事,故云教行不拘也。言灭识者,即所修之道也。意谓生死轮转,都为起心。起心即妄,不论善恶,不起即真。亦不似事相之行,以分别为怨家,无分别为妙道。……良由宗旨说无分别,是以行门无非无是,但贵无心而为妙极,故云灭识也。上来三家,根本皆是六祖同学,但傍正之异耳。(《续藏经》第一辑第一编第一四套第二册页二七八至二七九)

“有触类是道而任心”者,宗密云:

……第四家也。……起心动念,弹指声咳,扬扇,因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尔,全体贪瞋痴,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意以推求,而四大骨肉,舌齿眼耳手足,并不能自语言见闻动作。如一念今终,全身都未变坏,即便口不能语,眼不能见,耳不能闻,脚不能行,手不能作。故知语言作者,必是佛性。四大骨肉,一一细推,都不解贪瞋。故贪瞋烦恼,并是佛性。佛性非一切差别种种,而能作一切差别种种。……故云触类是道也。言任心者,彼息业养神之行门也。谓不起心造恶修善,亦不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以心断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亦名过量人。无法可拘,无佛可作。何以故?心性之外,无一法可得。故云:但任心即为修也。此与第三家敌对相违。谓前则一切是妄;此即一切是真。(《续藏经》第一辑第一编第一四套第二册页二七九)

此慧能弟子怀让及怀让弟子道一所传。道一俗姓马,时称马祖。以后之临济宗、沩仰宗,皆自此出。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判此宗为“直显心性宗”中之一派。“有本无事而忘情”者,宗密云:

……第五家也。……言本无事者,是所悟理。谓心境本空,非今始寂。迷之谓有,所以生憎爱等情。情生诸苦所系,梦作梦受。故了达本来无等,即须丧己忘情。情忘即度苦厄,故以忘情为修行也。前次触类是通为悟,而任心是修。此以本无事为悟,忘情为修。又此与前两家皆异者,且就悟理而言者,第三家一切皆妄,第四家一切皆真,如地(疑当作此)则一切皆无。就行说者,第三伏心灭妄,第四纵任心性,此则休心不起。又三是灭病,四是任病,五是止病。(《续藏经》第一辑第一编第一四套第二册页二七九)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判此宗为“泯绝无寄宗”云:

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即此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生,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大藏经》卷四八页四百零二)

“有藉传香而存佛”者,宗密云:

……第六家也。……言传香者,……欲授法时,以传香为资师之信。和上手付,弟子却授和上,和上却授弟子。如是三遍,人皆如地。(疑当作此)言存佛者,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修行意趣。然后令一字念佛,初引声由念,后渐渐没声微声,乃至无声。送佛至意,意念犹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无想,盍得道。(《续藏经》第一辑第一编第一四套第二册页二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