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第2/13页)
(二)三性
真心中含有染性;由此染性,现为染事。染事者,即现象世界中之具体的事物也。《大乘止观法门》云:
即彼染性,为染业熏故,成无明住地,及一切染法种子。依此种子,现种种果报。此无明及与业果,即是染事也。然此无明住地,及以种子果报等,虽有相别显现,说之为事,而悉一心为体,悉不在心外。以是义故,复以此心为不空也。譬如明镜所现色像,无别有体,唯是一镜,而复不妨万像区分不同。不同之状,皆在镜中显现,故名不空镜也。(卷二,《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七)
此不空镜中所现色像,即是现象世界也。
若欲明染业之所由起,则须先明所谓三性。三性即真实性,依他性,及分别性。《大乘止观法门》云:
三性者,谓出障真如及佛净德,悉名真实性。在障之真与染和合名阿梨耶识,此即是依他性。六识七识妄想分别,悉名分别性。(卷三,《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五)
此“总明三性”。阿梨耶识亦名本识,《大乘止观法门》云:
本识,阿梨耶识,和合识,种子识,果报识等,皆是一体异名。……真如与阿梨耶同异之义,……谓真心是体,本识是相,六七等识是用。如似水为体,流为相,波为用。类此可知。是故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说名阿梨耶识”,即本识也。以与生死作本,故名为本。是故论云:“以种子时阿梨耶识,与一切法作根本种子故,”即其义也。又复经云:“自性清净心。”复言:“彼心为烦恼所染。”此明真心,虽复体具净性,而复体具染性故,而为烦恼所染。以此论之,明知就体,偏据一性,说为净心;就相异与染事和合,说为本识。(卷三,《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三)
“真心虽复体具净性,而复体具染性”,故若“别明三性”,则真实性“复有两种:一者有垢净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以为真实性。所言有垢净心者,即是众生之体实,事染之本性”。“所言无垢净心者,即是诸佛之体性,净德之本实。”(《大乘止观法门》卷三,《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六)本一真心,就其“体具净性”而言,则为无垢净心;就其“体具染性”而言,则为有垢净心也。真心本不生不灭,但以“不觉故动,显现虚状”。(《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三)动即有生灭,就真心之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言之,即名之为阿梨耶识,此即依他性。依他性及分别性,又有清净与染浊之分。清净依他性,清净分别性,下文另详。染浊依他性,及染浊分别性,即现象世界所由起也。《大乘止观法门》云:
染浊依他性中,虚状法内,有于似色似识似尘等法。何故皆名为似?以皆一心依熏所现故,但是心相,似法非实,故名为似。由此似识一念起现之时,即与似尘俱起。故当起之时,即不知似尘似色等,是心所作,虚相无实。以不知故,即妄分别,执虚为实。以妄执故,境从心转,皆成实事,即是今时凡夫所见之事。如此执时,即念念熏心,还成依他性;于上还执,复成分别性。如是念念虚妄,互相生也。问曰:分别之性与依他性,既迭互相生,竟有何别?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依熏故起,但是心相,体虚无实。分别性法者,以无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虚,即妄执以为实事。是故虽无异体相生,而虚实有殊,故言分别性法也。(卷三,《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六)
似识,即六七识。(《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二)真如“不觉故动”,有诸虚状。虚状之内,即有似识。似识不知诸虚状即是心作,妄执为实。本来之虚状,即染浊依他性法;而妄执虚状,以为实境,即染浊分别性法也。染浊分别性妄执虚状,以为实境;此实境即现象世界也。此所说之染浊分别性,即唯识宗所说之遍计所执性。此所说之染浊依他性,即唯识宗所说之依他起性。此所说之真实性,与唯识宗所说之圆成实性异,与华严宗所说之圆成实性同。
现象世界之本身为依他性;然推其根本,则即有垢净心之真实性所现。《大乘止观法门》云:
真心能与一切凡圣为体,心体具一切法性。如即时世间出世间事得成立者,皆由心性有此道理也。若无道理者,终不可成。(卷二,《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二)
凡所有者,皆真实性所现,所谓心外无法也。
(三)共相识与不共相识
如一切法皆一心所现,何以众生在现象世界中,所见及所受用,或有不同?此一问题也。《大乘止观法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