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他强任他强,轻风拂山冈(第6/17页)

不过,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口号一直是:“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这个口号是否能实现暂且不论,两场局部战争的烈度之和,和打中国比起来,也远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冷战后的工业实力此消彼长,美国已经没有当年那么足的底气了。

此前美国入侵伊拉克,打阿富汗,对付的都是武器全靠进口的农业国,所以在打掉对方少数进口飞机和防空武器后,空军可以随意耀武扬威,打“零伤亡”战争。有了充分的制空权,美军甚至把陆军用的105榴弹炮装到C-130运输机上,把这种飞机速度慢当做优势尽情地利用,不过这种玩意儿只要碰上什么战斗机就完蛋了。

1999年,美国空袭南联盟,是近年来美国攻击过的最有工业实力的国家。冷战期间,南斯拉夫独立于美苏,左右逢源,是东欧原来的农业国中,工业化水平较好的一个。南斯拉夫造的自动武器在世界上颇受欢迎,说明它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水平。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前夕,已经可以自行制造空对空导弹和靶弹,在世界上也算数得着的国家。

所以,尽管南斯拉夫解体前也只有2000万人,解体后的南联盟只有1000万人口,只有15架相对现代化的Mig-29战斗机和100套老式萨姆导弹发射架,北约还是如临大敌,投入了1200架飞机,包括F-117、B-1和22亿美元一架的B-2轰炸机,来对付只有12万人的南联盟军队。在轰炸中,北约使用了100%的制导武器,而1991年空袭伊拉克时只有9%。这除了体现制导武器的进步外,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对一个工业国防空力量的忌惮,不愿意用抵近攻击来冒险,宁可多费昂贵的导弹。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南联盟在轰炸中损失掉大部分萨姆导弹和Mig-29之后,并没有像伊拉克那样彻底放弃空中战场,也没有闭着眼用高炮乱轰,而是把多余的空对空导弹改造为地对空导弹,在短短的几周内设计制造了100多套代号“投石器”的防空导弹系统,有效地威胁了北约飞机,迫使对方设计复杂轰炸路线,降低了轰炸效率。

北约连续炸了南联盟几个月,也没有给南斯拉夫军队造成真正的伤害,坦克、车辆损失只有十几台,北约始终没敢对这个1000万人口的国家进行地面干涉。美国部署在科索沃附近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从来没敢飞入南联盟境内,北约倒是派了不少兵力保护这些“阿帕奇”免遭南联盟军越境偷袭。

从工业水平来说,今天中国的工业规模几百倍于南联盟。美国有隐形飞机,我们也有;美国有巡航导弹,我们也可以造。我们的防空火力配系比美国还完整,只要高兴可以把订单发到富士康去大规模量产。美国如果打算对中国进行全面空袭,怕是可以欣赏到导弹打出来的焰火晚会了,只是恐怕没人能活着回去讲给儿孙听。

美国轰炸南联盟有一个很大的便宜——单向打击。南斯拉夫本身是个欧洲国家,美国可以利用冷战期间准备对付苏联的全套设施来对付它。攻击南斯拉夫的飞机大部分来自亚德里亚海对岸的意大利空军基地,从起飞到轰炸,只有几百公里的路程,大概相当于台湾地区到福建、韩国到山东的距离。而南斯拉夫没有轰炸机和地对地导弹,只能被动防空,也没敢派特种部队去偷袭对方基地。

如果美国使用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基地空袭中国,肯定不能这么悠闲地单向轰炸,飞机在维护、装弹的过程中肯定要尝到中国的导弹和轰炸,这种打击并不是干扰,而是全面覆盖。

大家这么多年看美国人玩空中打击秀,很容易以为美国人比别人强出好几个档次,不但能自保,还能打出去,其实这只是思维定势造成的误解。

孙子兵法说“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意思是说进行防御要把兵力分散开处处设防,兵力怎么都不够用,如果把兵力集结起来进攻,才能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空中作战尤其如此,特别是现代空军更是一种彻底的攻击性力量。这是因为一个空域能同时容纳的战斗机数量是有限的,在没有雷达的时代,两架战斗机编队之间最起码要留出足够转弯、机动的空当。1941年不列颠空战的时候英德双方进行过数次上百架飞机的大空战。等到喷气式飞机出现,飞行速度更快,转弯半径更大,飞机的间距也必须拉大,同一个空域能容纳的飞机就更少了。到了朝鲜战场上,每次空战双方一般也就是各出十几架飞机在空中格斗,比如志愿军空军累计出击2457批26491架次,也就是平均一个机群十来架,美国空军虽然多,却也没法一次派几百架战机同志愿军打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