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和帝国主义共享未来(第6/11页)

为此,英国人不嫌麻烦,定了许多稀奇条款。《制铁条例》禁止美洲殖民地制造各种铁器。《制帽条例》甚至连皮帽子都不许缝。这些繁琐的条例和英国海军结合在一起,英国不必养陆军,就能像西班牙一样拿到源源不断的金银。

当然,英国也不是完全没陆军,但是和今天的美国一样,英国陆军只是大号的海军陆战队。英国陆军不会在没有盟友的情况下单独登陆欧洲大陆。就算是在殖民地战斗,英国也会先用海军切断对方的补给,阻断对方的增援,长期围困后再下手。这样,尽管英国陆军不多,却始终以多打少,胜率很高。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就是典型战例。

七年战争中,英国和没有海军的普鲁士联手,打了一场欧洲大战。除了例行瓜分了波兰来安慰列强,欧洲的国界没什么大变动。但从全球来看,英国靠海军得到了半个世界。击溃法国舰队后,英国在海外投放了5万正规军,这些人放到欧洲本土根本无足轻重,但放到哪个殖民地都是压倒性力量。在印度,法国的殖民地和商业网被拔除。在北美,英国占领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流域,再加上此前英国抢到的西印度群岛、通过西班牙控制的拉丁美洲,整个新大陆落入英国之手。非洲一些潜力巨大的港口也归了英国。

从此之后,全世界的殖民地名义归列强,实际上都听命于英国舰队。英国佬这样自夸:“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奥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这个列表中,只有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是英国专属殖民地,但只要英国掌握海权,全世界的贸易利润都得英国人拿大头。

英国本来不是一个高明的手工业国家,整个18、19世纪,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都是逆差,甚至印度这个殖民地都比英国强。1814年,印度向英国出口纺织品的关税是70%~80%,英国向印度出口纺织品的关税是3.5%。在这种荒谬的关税壁垒保护下,英国人在2亿多人的印度只能卖100万码布,印度人倒能在1000万人的英国卖出4000万码。

但是,英国人手里有海权,针对工业发达的地区,卖不动商品,至少可以做到不买,不让廉价商品冲击国内市场。在舰队保护下,英国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开发的市场机会,怎么也能给这个中等国家找到足够的市场。

到18世纪末,英国以1.5%的世界人口生产了4%的商品,比平均水平高一倍半,在纺织品、染料等行业能制造欧洲最廉价的商品。拿破仑曾禁止英国商品卖到欧洲大陆,企图压制英国的经济。结果拿破仑发现,如果不开口子从英国进口一部分廉价物资,军装和武器的价格就会飞涨,根本打不起仗。所以拿破仑只能带头走私物资,实际上向英国低头。英法对抗到了这个阶段,英国已经用海军优势促成了经济优势,基础比只会挖黄金的西班牙扎实得多。

当海权遇到工业

直到18世纪后期,英国的海权战略一直运行得不错。等到西欧之外的地区逐步崛起,英国就渐渐遇到麻烦了。

威胁首先来自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富饶腹地。自从美国独立,英国的小规模陆军就对美国无能为力。1814年,英国曾经攻占过海边河口上的华盛顿,并放火烧城。但限于陆军规模,英军对上百万平方公里的腹地毫无办法。美国人夺回华盛顿之后把烧黑的总统府刷成白色,改名白宫,照旧过日子。英国人只能捏着鼻子看美国蒸蒸日上地发展。

另一个隐患是大陆深处的俄罗斯。俄罗斯本来只是欧洲边缘的一个中等国家,每天被游牧蛮族欺负。等到火药武器成熟之后,农业民族有了对抗游牧民骑兵的能力,俄罗斯人深入草原,为自己霸下全世界最大的一片领土。即便地广人稀,随着领土不断扩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也急速增长。以海军干涉这块大陆是完全不可能的。拿破仑和希特勒做不到的事,英国人也不犯傻,只能看着俄罗斯崛起。

英国垄断海权的一个狠招是垄断好木材,让别人造不出像样的舰队。那时候造船需要几百年树龄的整根巨木制造龙骨和桅杆,否则钉起来的木头扛不住大洋风浪。英国为此在加拿大、波罗的海种下整片森林,为100年后的英国舰队储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