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彷徨(第6/7页)
但据前《远东经济评论》通信员史华兹(Adam Schwarz)研究,印尼伊斯兰教知识分子联合会会员包罗大学教授、政府部院首长、各级官员、伊斯兰思想家以及伊斯兰教领袖之中希望借此出头人物,迄今仍意见分歧。应否包括名义上之伊斯兰教徒,应否剔除印尼伊斯兰内之本地文教成分,甚至联合会应否成为政治工具均无确切的解答。史华兹又判断:苏哈托曾瞻顾内外,发觉军中对彼之支持,已不如以前热烈,才接受伊斯兰之社会活动以作对策。
我们从技术的角度看来则哈比比之企划有如中国一个世纪前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实际两者不能相互支持。印尼今日亟应注意的为其经济体系之组织结构,而不在繁缛之文饰。尖端工业缺乏社会支援及于商业之批发零售信用转贷等互为环节,亦终为社会之外界体。精神力量不能填补此庞大之罅隙。
刻下对印尼伊斯兰教知识分子联合会作最尖刻之批评者亦为雅加达之一大闻人,华希德(Abdurrahman Wahid)不仅名闻遐迩而且迄今又为印尼最具争议性人物。
他公开对印尼伊斯兰教知识分子联合会诸人之支持“五个原则”质疑。他认为他们的目的在驱使印尼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伊斯兰国家。他反对苏哈托的独裁专制,但是他认为印尼如果以教建国以教治国则比今日之无政治上之自由,至少各人尚能在宗教方面选择的情景还要坏。华希德自己领导印尼最大的伊斯兰教团体“伊斯兰学者协会”(Nahdlatul Ulama),被新闻记者称为“那个瞎眼的老僧侣,他有三千万信徒”。他之态度如此,看来费解。
华希德视力甚低,但非瞎子。他现年刚五十余,也不算太老,他更非僧侣。他不仅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且数代如兹。他的祖父曾往麦加朝圣,他的父亲滞留于麦加两年。祖父回印尼后开办了一所伊斯兰寄宿学校,最初由八个学生陆续扩充至他去世时已四千人。他的父亲又继续祖业,曾在印尼独立时任苏加诺政府中之宗教部长。现今伊斯兰寄宿学校遍设于印尼每一村庄。学者协会NU有会员三千万人,从办学创下基础。原为联合开发党之一部。1984年华希德使之脱离联开党,但他仍蝉联当选会长。他的意见不一定被普遍接受,但是为人获尊重,当苏哈托在任时,华希德为惟一能在外国新闻记者前批评总统之人。
华希德认为印尼政府应当放开视听,接受伊斯兰舆论,他反对的是政教合一。他认为伊斯兰教应当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不应使人见而生畏。印尼的少数派充实国家的新生命,应当接受保护。伊斯兰信徒应与华裔和基督徒合作。华裔经营的企业也应当继续。他尚且反对苏哈托的合作社运动,因为这些合作社无实效。他认为印尼大多数人民实际无所属,应当竭力感化。
如果我能作一个不伦不类的比喻的话,则华希德的立场遥远得可和英国17世纪宗教冲突时的独立派之立场相比。这些独立派坚持“良心上之自由”。他们不愿强迫旁人就范,也绝对不容许旁人以信仰上之事要挟。所以在克伦威尔执政时信教自由及于犹太教而不及于天主教,因而当日天主教仍想恢复总揽基督徒的地位。此中相似之处实有夸大,但是这比喻可以协助了解华希德的动机之由来。
这样看来华希德纵不能成为领导全国的人物,他之坚持反对的立场,仍对印尼政局有实切之贡献。
所以印尼今后一年的政局还有很多变数。苏哈托虽辞职,他并不缺乏幕后操纵的力量。军中将领的意向,尚不明显。今后几个月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影响到民意与明年的选举。而且外间的力量也仍可能有重要的关系。美国透过IMF,成为债权国,可以投入负的因素。因为在伊朗和菲律宾的经验,美国总是想和不孚人望的领导人物保持距离。今年5月由于IMF拒发临时紧急借款,即足以加速苏哈托的去职。
印尼的近况,可以与中国近代史并读。印尼的困窘杌陧以及内部的参差情景,百年内外中国无一不有。印尼的华裔问题远不过是内部少数民族操纵本国经济。中国则有租界及领事裁判权,使沿海及通商口岸的经济,整个外向。仇外的情绪,曾激起义和团事变,而中国终于将两千年来的专制政权整个推翻。民初的行宪也注定的无结果,因为所写宪法只代表一种理想,与社会的实际情景,并不衔接。最后发现彻底改革,只有整个的清算“尊卑、男女、长幼”的旧社会。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不算,“文化大革命”尚使余波震荡数十年。读史至此,中国人应心安理得,觉得过去的历史,并不是一连串的错误。中国百年内外的问题与今日印尼的问题相较,也可以说是不伦不类。但是彼此之所面临已是一个组织结构的问题而不只是政策左右人事参差的问题。我们的了解应从大处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