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第8/13页)

这个况文榜真的很倒霉,他大概是淮军中职位最高的,官拜总兵,但他是李鸿章从监狱大牢中给救出来的。

况文榜是张国梁时代的战将,他带的是贵州兵。洪秀全闹起群体事件之后,朝廷一会儿把况文榜调到东,一会儿又调到西,调来调去,把况文榜调到了杭州。时值李秀成大战杭州,况文榜如何是李秀成的对手?只能是倒提了枪,急急如丧家之犬,匆匆如漏网之鱼,向着无人的荒野奔逃。

杭州城陷,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而如何处理败军之将况文榜,却差点儿把个朝廷活活愁死。按理来说,况文榜守城不力,理应追究刑事责任。但问题是清军这边能打的战将太少了,这个况文榜与别人相比,算是有本事的了,他至少还能让自己活着逃出来。

不处罚况文榜,国法无依;处罚况文榜吧,只恐冷了将士们的心。思前想后,朝廷忽生妙计:有了,把这个况文榜给曾国藩送去得了,要杀要剐,曾国藩说了算。实际上朝廷的意思,是送给曾国藩一个人情,让曾国藩来用况文榜,况文榜自然会对曾国藩感激不尽,说不定就会拼力杀敌,战死沙场,也未可知。

但是曾国藩用人,要求极高的学历,所谓选士人、领山农,就是要挑选最优秀的读书士子,带着最憨厚的农民上战场。大家一边打架,一边读书,两不耽搁。况文榜一不是读书士子,二不是憨厚农民,曾国藩不肯用他,就把他撂在了一边。

等到李鸿章组建淮军,用人的风格与曾国藩完全不同。李鸿章这边主要是淮上子弟,余者管你鸡飞狗跳,只要有本事你就来吧。遂向曾国藩请求,把况文榜给他。曾国藩求之不得,赶紧把况文榜丢了出来。

况文榜在曾国藩那里遭受到官场冷暴力,被冷落在一边,却在李鸿章这边得到重用,顿时感激不尽,发誓要好好露个脸。于是率领他的贵州兵,开赴北新泾,到了地方还没坐下,就见慕王谭绍光驱动大军,黑压压地杀过来了。

当时况文榜就哭了,心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好不容易争得个上战场露脸的机会,岂料敌军一来就是群殴,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无奈何,况文榜只好死死守在营垒里,任凭谭绍光重炮轰击,不敢吭声。

这情形,让李鸿章也头大了。谭绍光大举进犯,而李鸿章手里只有一千五百人,派张遇春出场,大败而归再也正常不过。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个问题,谭绍光就会彻底掐断前线淮军的粮草运输,万一再让他发现上海城里其实没多少兵,说不定谭绍光会打马进来,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李鸿章可就惨了。

无奈之下,李鸿章密信程学启、韩正国并滕嗣武,让他们每家各抽调一半的人马,偷偷摸摸地溜回来。必须要偷偷摸摸,光明正大地走,铁定会被谭绍光彻底消灭。

然后再把上海城的淮军偷偷调出七成,硬是凑出来一支人马。但此时上海已经沦为空城。此战若败,谭绍光的太平军就会横亘在淮军与上海之间,到时候淮军无路可走,而上海则沦为谭绍光的战利品。

八月初二,淮军各部赶到七宝。抬眼望去,但见太平军那连天的营垒。原来谭绍光早就料到淮军会来救援,所以事先派人在这里拦截。李鸿章下令,以悍将郭松林率洋枪队在前面突击前进,程学启部随之推进。

李鸿章孤注一掷。赢了,也不会有人称赞李鸿章,人家李秀成正在南京城下大战曾国荃,你跟个谭绍光逞什么威风?

倘若输掉,那就一切全都完了。

李秀成有个红楼梦

同治元年(1862年)的八月,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也是曾国荃最亢奋的日子。

忠王李秀成统二十万众,号称六十万,这已经够曾国荃喝一壶的了。这时候又来了个侍王李世贤,他是从浙江方向赶来的,声称也带来了二十万人,于是二李合兵,称八十万。而曾国荃的手头,却只有不到三万兵马,与湘军水师彭玉麟的联系通道,早已被太平军切断。

曾国藩忙得跳脚,不停地给曾国荃发手书,命令弟弟快点儿回来,人家人太多,别跟他们打了。

可是曾国荃召集手下将士开会,发言说:

夫贼虽众,皆乌合无纪律,且久据吴会,习于骄佚,未尝经大挫。吾正苦其散漫难遍击,今致之来,聚而创之,必狂走。吾乃得专力捣其巢,破之必矣。愿诸君共努力。

曾国荃的意思是说,敌军来得多,是好事,是再好不过的好事了,正好把他们一勺都烩了。

这里有一句“久居吴会,习于骄佚”,却是非常出名的一个典故。夫吴会者,江东繁华胜地也。时江浙一带,富甲天下,李秀成攻下苏州城,就占据了拙政园。拙政园是清小说家曹雪芹幼年生活成长的地方,也就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原型。府中遍布假山游鱼,亭阁楼榭。李秀成掳掠四方美色,置于其中,放眼所见,都是穿花蛱蝶般的彩衣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