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第10/13页)
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之起家,都是以保护家乡,保护传统儒家文化为己任。而洪秀全起事,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堂。在这个天堂里,他是至高无上的,你的一切都归属于他。因此,太平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就无从提起。所以太平军只能尽可能地裹胁民众,以家属为人质,强迫士兵去送死。
太平天国注定了其越来越不得人心,兵无斗志,人人思逃。
李鸿章和曾国荃两人,正是吃定了这一点,才敢以不足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挑战对方的主力人马。而太平军中的许多将领,一直在拉关系走后门,找门路与淮军接触,希望能够快点儿投降。这种情况下与淮军对阵,如何敢认真地打?惹火了李鸿章,不答应他们的投降,那他们就只有为洪秀全殉葬了。
南京城下,号称八十万的太平军,竟然撼不动曾国荃的不足三万人,这已经够让太平军憋气窝火的了,而在上海那边,李鸿章也大大地露了一个脸。
李鸿章秘密抽调前线的部分淮军,杀奔七宝,发现七宝已为太平军所占据,但这座镇子没有城墙,于是李鸿章令郭松林部以火枪开道,程学启部随之杀入,硬生生地切入太平军腹心,将太平军一切为二。随后,郭松林部由北朝南,程学启部由南朝北,以洋枪对准太平军疯狂射击,打得太平军呼天抢地,如飞奔逃。
然后淮军急忙修筑临街工事,以民房为掩体,架炮列枪,严阵以待。没过多久,就见黑压压的太平军冲了上来,这是由谭绍光亲率的两万精兵,都是积年的老兵,最善于打狠仗。但是淮军的子弹无论怎么打都不见减弱,自始至终的密集火力,令谭绍光无计可施。
李秀成的火力优势,遇到曾国荃就吃了瘪。而李鸿章的火力优势,为何却总是能够体现出来呢?
兵贵精而不贵多,原因仍然在于战斗力。湘军淮军,已经被曾李打造成了铁一样的战斗团队,但是太平军的战斗力每况愈下,不堪提起。所以湘军能够咬牙顶住太平军的火力优势,而太平军却拿李鸿章的火力优势束手无策。
勇敢的谭绍光发起了三次冲锋,却都无法冲破淮军枪炮形成的死亡之网,从早晨打到中午,太平军终于被生生打残,谭绍光无奈下令撤退。
淮军冲出营垒,衔尾追杀,大将韩正国在追杀中不慎被子弹命中,当场身亡。
淮军是从湘军的母体中生出来的,长期担任曾国藩亲兵统领的韩正国,就是联系两军的脐带。现在这根脐带被咔嚓一声剪断了,这标志着淮军终于进入了成长期,也意味着曾国藩对这支部队彻底丧失了控制力。
扭转战局的一战
发现上海城外的淮军连战连捷,躲藏在租界里的英法联军顿时毛了,有没有搞错,原来太平军这么不抗打,早知道我躲到租界里来干什么?
来找李鸿章的,是英国将军斯狄夫雷。他要求与李鸿章组成国际维和部队,共同进攻嘉定。之所以进攻嘉定,是因为早在淮军参战之前,英法联军就成功地夺取了这座城市,进而威胁到太平军的老巢苏州,结果惹火了李秀成,驱三十万人马大举杀来。英法联军不支,落荒而逃,退回上海。尽管斯狄夫雷成功地把嘉定丢失的责任全推到了商务大臣薛焕的身上,可是他自己心里清楚,嘉定之败,让联军的地位在上海官绅心目中一落千丈,如果不能再夺回嘉定,以后他就没法子在中国混下去了。
令北京城闻之惊恐的英法联军,竟然自己找上门来央求合作,这是李鸿章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他当然没有理由拒绝。
英法联军既然能够直捣北京城,撵得咸丰皇帝向热河飞逃,其战斗力绝对是不含糊的。此时与淮军联手,嘉定太平军如何吃得消?不出意料,嘉定城被淮军拿下。
夺得嘉定,淮军的兵锋直指昆山、苏州。慕王谭绍光忧心如焚,调集听王陈炳文、潮王黄子隆,再次集结重兵,向着四江口推进。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制苏杭水道的关键所在。太平军据有四江口,就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粮草辎械,而如果被淮军夺走四江口,苏州就沦为了绝地。
此时在四江口,已有淮军几路人马据营而守。谭绍光驱师大至,先将淮军营垒团团围困起来,却围而不攻,反而挑拣了白鹤港死地,扎下大营,公开向淮军邀战。
白鹤港距青浦极近,是用兵的绝地,三面环敌,一面背水,倘遇强敌,逃无可逃。谭绍光是精熟兵法之人,他如此做法,就是要效秦汉年间的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欲陷于死地而激起太平军的斗志。
另一个原因是,谭绍光是太平军中以悍勇闻名的战将。其人十六岁追随金田团营打天下,是李秀成最倚重的大将,他曾回师击溃清军的江南大营,因而受封健天义。此后谭绍光陷杭州、湖州,又被封为慕王。其人之悍勇,名播天下,无法忍受淮军比他更凶悍的现实,因而要邀斗淮军,比一比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