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二)(第8/26页)

《礼记》中处处投射出礼家人文关怀的光辉。最著名的无过于《檀弓》中‘孔子过泰山侧‘一节,一位妇女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依然不肯离开荒野,原因是惟有此处才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学生说‘苛政猛于虎也‘。孔子此语成为后世反对暴政和苛捐杂税的思想武器。

四、哲理与格言

《礼记》一书,还广泛讨论了礼的本质、理论、运用等问题,富有哲理,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礼运》通论礼的本原和礼制的演变,将五帝三王之政区分为‘大同‘与‘小康‘两个阶段。孔子关于大同世界的论述,展示了儒家理想的蓝图,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都受到过‘天下为公‘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理想国中都有大同世界的影子。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提出了‘乐本于心‘、‘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者天地之和‘、‘声音之道与政通‘、‘乐以象德‘等重要观点。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育理论著作,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相长、因时施教、启发式教学、循序前进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经解》解说六经在教育中的不同目标,《诗》教使人温柔敦厚,《书》教使人通达、知史,《乐》教使人广博、驯良,《易》教使人洁净、精微,《礼》教使人恭俭、庄敬;《春秋》之教使人知晓著史体例。六经失修,人民就会愚、诬、奢、贼、烦、乱。

作者: 溪山琴况 2005-8-10 22:02 回复此发言

38回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连载《王制》是汉文帝命博士诸生杂采六经古注而作,意在损益虞夏商周之制,以定一王之法。篇中历述王者颁爵制禄、封邦建国、设官分职、朝聘巡狩、井田、教化刑禁、述职考绩、征税贡物、丧祭国用、选士养老等制度,颇似一篇完整的施政大纲。

《月令》采辑《吕氏春秋》十二纪首章而成,不仅完整地记述一年十二月的天文、气象、物候,而且按照阴阳消长和五行相生的理论,安排四时十二月的政令、农事。

《礼记》中充满传诵千古的格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和引用,这是《礼记》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曲礼》)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曲礼》)

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曲礼》)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君子慎其独。(《大学》)

富润屋,德润身。(《大学》)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表记》)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表记》)

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名,皆在其所亵也。(《缁衣》)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缁衣》)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儒行》)

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儒行》)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坊记》)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坊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经解》)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杂记下》)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杂记下》)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

教学相长。(《学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

在古代中国,《礼记》的思想和格言可谓家喻户晓,代代流传,成为人们立身、处事的准则。甚至不识字的民众,也能熟知《礼记》中的许多格言,这正是《礼记》的魅力之所在。

五、《礼记》的流传与影响

《仪礼》、《周礼》文字古奥,内容繁复,枯燥难读。而《礼记》的文字每每可与《周礼》、《仪礼》联系,被认为是打通《周礼》、《仪礼》的桥梁;其内容,上可探索阴阳,穷析物理,推本性命,下而及于修身齐家,民生日用。既能严礼乐之辨,又可究度数之详。所以,两汉以来,每每为学者所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