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新儒家的治国方案(第11/12页)

[15] 在这方面,柯小刚有明确的论述,他认为:“如何贯通王道和人民共和,可能是今日宪政建设中通古今之变的关键所在。”“现代中国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人民共和制,是为王道的新命开辟了道路。王道至大,无远弗届;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9世纪以来,列强分裂中国终未得逞,实有赖这一传统对于党国形态(无论国共)的暗中支撑。今日宪政建设,亦将有赖这一伟大传统。”见柯小刚:《王道与人民共和:从经学依据谈中国的宪政建设》,载《文化纵横》,2010年第6期。

[16] 蒋庆:《政治合法性问题与议会三院制》,见氏著:《再论政治儒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作者参引时该著未出版。

[17] 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书》,引自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1页。

[18] 参见蒋庆:《王道政治是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见《原道》,第10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 参见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1—62页。

[20] 蒋庆:《再论政治儒学》,序言。

[21] [德]卡尔·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页。

[22] 关于中国政治中的双重权威,张灏先生有非常精细和精彩的分析,参见[美]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8—19页、46—58页。

[23]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见胡晓明编:《释中国》,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95—1896页。

[24] [美]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49页。

[25]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26] 参见秋风:《中国政制的历史演变与大势》,载《文化纵横》,2011年第4期;《拜托,董仲舒是宪政主义者》,见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sxpl/sx/article_2011071139091.html。

[27]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100—107页。

[28] 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第11—12页。

[29] 这一观点得之于与杨国强先生讨论时所受教益,特此鸣谢。

[30] 参见李俊:《中国宰相制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6页。

[31] 参见钱穆:《国史新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第72页。

[32]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30—31页。

[33]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第19、21页。

[34]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230页。

[35]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232页。

[36] 参见阎步克:《帝国开端时期的官僚政治制度:秦汉》,见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37] 林丽月:《王者佐·社稷器》,见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立国的宏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111页。

[38] 钱穆:《再论中国社会演变》,见氏著:《国史新论》,第37—47页。

[39]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第32—33页。

[40] [清]谭嗣同:《仁学》,二十九。

[4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130页。

[42]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崔永禄、王忠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7页。

[43] 参见蔡英文:《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第92—103页。

[44] 庞朴:《荀子发微》,见廖名春选编:《荀子二十讲》,第248页。

[45]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第340页。

[46] 牟宗三:《荀学大略》,见廖名春选编:《荀子二十讲》,第75页。

[47] 蔡英文:《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第103页。

[48]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1、24、44、49页。

[49]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1、24、44、49页,第10页。

[50]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1、24、44、49页,第30页。

[51] 牟宗三:《历史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2页。

[52] 萧公权:《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见《萧公权全集之八·宪政与民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