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得孙河上的奇迹[1](第3/4页)

救援船员围绕在1549次航班周围
正当乘客开始登上救援船只的时候,萨伦伯格还在已经涌入冰冷河水的机舱内寻找还没撤离的乘客。作为机长,他认为自己有义务确保所有乘客的安全。
在舱外机组人员的催促下,萨伦伯格最后一次检查了机舱,确认没有人留下,随后离开了即将下沉的飞机——他是全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上岸后不久,萨伦伯格得到了一个让他欣慰的数字:
1548次航班全机155人,全部生还,包括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

1549次航班从起飞到成功迫降的路线,全程一共6分钟
6
毫无疑问,萨伦伯格立刻成了英雄。
媒体开始铺天盖地地报道这次迫降,而当时的纽约州州长戴维·帕特森直接把这次事件称为“哈得孙河奇迹”。
但很多民众所不知道的是,萨伦伯格和杰夫并没有多少时间体会“创造奇迹”的感受,因为他们在第一时间将面临NTSB(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详细调查——这次迫降是不是必须的。
NTSB组成了调查委员会,他们的调查目的主要是要确认两件事。
第一,这次事故是不是因为鸟的撞击产生的。
一般来说,鸟撞上飞机尤其是被吸入引擎后,往往尸骨无存。但好在1549次航班的水上迫降近乎完美,机体几乎没有损伤地被保存了下来。在从哈得孙河底打捞上飞机后,调查人员对飞机的两个引擎进行了详细的检测,最终发现了几十处鸟类撞击留下的痕迹和残骸。
通过分析验证,最终证明撞上1549次航班的鸟群,是正准备迁徙的加拿大黑雁。
萨伦伯格和杰夫关于“遭遇鸟群撞击”的说法被证实了。
第二件要确认的事,就相对要复杂很多,那就是——是不是1549次航班当时只能迫降哈得孙河,而不能返回机场?
为此,调查委员会最终请法国的空客公司做了电脑模拟和真人驾驶模拟,两次模拟均显示:在遭受鸟群撞击后,飞机均可以降落在拉瓜迪亚机场或迪特波罗机场的跑道上。

1549次航班被成功整体打捞

在1号引擎中发现的黑雁羽毛
那么,萨伦伯格冒险降落在哈得孙河上,完全是无意义的行为?
一旦这个结论成立,整个事件将发生戏剧性逆转:萨伦伯格根本不是什么拯救155条生命的英雄机长,而是一个玩忽职守,拿全机乘客生命开玩笑的赌徒。
好在,事实并不是这样。
无论是电脑模拟还是真人模拟,都是建立在飞机受到鸟群撞击后立刻就转向寻找机场降落的前提下——换句话说,等于是事先知道会遭受撞击。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在1月15日3点27分的那一刻,萨伦伯格和杰夫是根本不知道会遭遇鸟群撞击的——任何人在遭遇突发情况后,都需要一个反应时间。
调查委员会最终把这个反应时间设定为35秒。
在扣除35秒的反应时间后,无论是电脑还是真人驾驶模拟,都无法将飞机安全降落到任何一个机场。
迫降哈得孙河,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调查委员会还发现,在仅仅35秒的时间里就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在全程208秒的时间里完成水上迫降,萨伦伯格上演了一个真正的奇迹。
尤其是他没有按照操作步骤,而是率先打开了辅助动力系统,这堪称成功的关键——如果那个开关不开,飞机的仪表盘和电脑将失去电力供应,那么1549次航班不可能以那样完美的姿态切入水面,早就在空中失速坠毁了。
萨伦伯格的应对完全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7
因为拍摄影片《萨利机长》,萨伦伯格后来和当初幸存的乘客们有一次聚会。
在那次会面上,每个乘客自我介绍的方式,就是报出当时自己乘坐1549次航班时的座位号。
而萨伦伯格有一段话,大意是:“155,看上去似乎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如果你把这个数字连接上面孔,那就不是155张面孔,而是那背后父亲和母亲的面孔、妻子和儿子的面孔,很多很多的面孔,那样,155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所以,当时无论是飞机上的乘客,还是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萨伦伯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三个字:“谢谢你!”

萨伦伯格
馒头说
2016年9月9日上映的《萨利机长》这部电影,其实是围绕迫降后NTSB调查萨伦伯格的故事展开的。
看完电影的观众可能心里会憋着一股气:凭什么要这么质疑这位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