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士大夫的理想主义情结(第3/4页)

“榜下捉婿”,顾名思义就是在发榜的当天各地的富绅们都要上演一场全家总动员,争相挑选那些登第士子做女婿,疯狂的情景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王老虎抢亲,坊间将这一幕称为“捉婿”。一些富人为了能让自己的家族攀上新科进士为婿,不惜用重金将其买断,堪称中国官场文化的一道奇观。这种类似于权钱交易的“捉婿”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流社会的强烈愿望。士子们希望通过金榜题名来实现自己封官晋爵的理想,同时还能当上富绅的乘龙快婿,岂不美哉!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颜如玉”和“黄金屋”成了激励士大夫们前进的动力,权色之恋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倾城之恋。

在这些“捉婿”者中不缺乏当朝的权贵,谁不想为自己的女儿揽个潜力股在怀里抱着,等到潜力股狂飙之日,就是家族荣耀之时。宋真宗时期,河北人范令孙中了进士,宰相王旦二话不说就把他招为女婿。还有一位叫高清的新科进士,品学并不突出,宰相寇准却出面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寇准的侄女死得早,另一位宰相李沆又忙着将自己的女儿送给高清续弦,可见一个人有了官位才会有地位,才会有市场,时人称这些人是“天子门生宰相婿”。但并不是所有的士子都吃这一套,中举的士子中也有拿权势者不当盘菜的。比如,宋高宗时期的奸相蔡京就在“榜下捉婿”时吃了闭门羹:他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新科进士河南人傅察,却遭到傅察不留情面的拒绝,这让老蔡一张老脸都不知道往哪儿搁。

在年复一年的官场博弈中,有多少读书人耗掉了青春熬白了头,机关算尽。有位叫韩南的书生,多年苦读终于考中进士,便有人来跑来“捉婿”,他没有拒绝,却写了一首诗送给对方:“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也就是说这位进士已经是七十三岁的老人了,七十三岁还有买方市场,可见当时的“捉婿”市场是何等的繁荣。书真是不白读,有了颜如玉的痴情等待,黄金屋的物质诱惑,中国封建士大夫怎不个个奋勇,人人争先。

而在这两件人生大事上,司马相如都为之提供了一个神奇而浪漫的经典范例。

中国人称结婚为“完婚”,意思就是一个人只有通过婚姻才能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儒家学者提出的“治国平天下”,也是以“修身齐家”为存在前提的。晚清大儒辜鸿铭说过,没有婚姻家庭的爱国者只能算是“强盗爱国者”。在我们的印象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婚姻是反传统模式的,因为它完全抛弃了社会使命和家族责任,是情与情的交融,也就是传说中的才色之恋。

“金榜题名”是古代权力晋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通权力通道的最佳方式。

从隋朝开创科举取士之先河后,一批又一批学子经过十年寒窗的苦心经营后,想要进入官场,实现兼济天下和光宗耀祖的宏愿,参加科举考试成了他们人生的必由之路。客观地说,科举制度在封建国家的人才选拔中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那些厚厚的经史子集为官场输送了多少奸佞小人,多少功臣良将。但是另一方面,它那种日趋规范化、程式化的考试模式,又反过来束缚了人的创造性,限制了人的自由发挥,桎梏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千余年来若干文人学士投身其中,头悬梁,锥刺股,备尝艰辛苦难。但是在其内心深处则有一种强烈的反感与叛逆,特别是个性精神和主体意识比较强烈的文人。要不然就像李白那样的天纵奇才,干脆拒绝去玩这种折腾读书人的高级游戏。

在抗拒官家程式化的科举考试的进程中,另一条权力通道也被开辟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如果说科举考试是文人入仕的主渠道,那么“终南捷径”只能算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入仕通道上的小小补充。千万人挤独木桥的科举考试成功率太低,这时候“终南捷径”就对文人学士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司马相如的成功除去个人的才华,还有一点被人忽视,那就是他的家族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这个实力只是相对来说,并不是说他的家族属于当地的巨富,他也算不上富二代。他和卓文君婚恋之后,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已经充分证明了他家的余粮也不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司马家族以自己家族的资财帮助司马相如进入官场,已经算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只希望有朝一日司马相如能够出人头地,为整个家族带来荣耀。

在封建时代,整个家族有时候会将全部力量当作赌注,押宝在一个儿女身上,这在当时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司马相如由此做了訾郎,这个官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古代郎字和走廊的廊字是通假的。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司马相如这个郎中,说白了就是站在皇帝办公的宫殿走廊里听使唤的一个小官,随叫随到。在汉景帝时期,司马相如为武骑常侍,作为一个郎官,虽然是侍奉在皇帝身边,但他的职责就是整天训练马匹,供皇帝跃马驰骋,这和他所擅长的文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皇帝狩猎的时候,他要奔跑在皇帝的前面,寻找狩猎的目标,以便让皇帝能够百发百中,彰显其天赋的胆识和武功。这样一个整天和牲畜野兽打交道的武骑常侍,对于自以为满腹经纶,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的司马相如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正是在这种痛苦心理的驱使下,梁孝王来朝的时候,司马相如与梁孝王身边的说客邹阳、枚乘一见如故,随后假托有病,辞去了武骑常侍这个皇帝身边的官职,跑到梁孝王那里做了一名混吃混喝的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