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六章 神助拳,义和团(第5/8页)

剩下的那几个,也不杀,先关起来,等到数日后,袁世凯在济南最繁华的地带上画了个圈儿,把几个大师兄给带了出来,然后敲锣打鼓码了一堆围观群众,接着挨个问道:“你说你们练拳,能刀枪不入,此话当真?”

大师兄们知道这会儿要再敢胡咧咧是真的要被拉一边试枪法的,所以摇头摇得跟那什么似的,连连回答自己也就是混口饭,说瞎话糊弄人的。

袁世凯嘿嘿一笑:“本抚台念在你们也是爹生娘养的,今天先放你们一条生路,以后要再敢玩这种把戏,别怪枪子儿不长眼。”

在群众的嘲讽围观下,那几个大师兄落荒而逃……

搞完义和团,袁世凯开始给朝廷写奏章,不是表功,而是要钱——其实这人真的是个明白人,他很清楚义和团蜂起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山东大旱朝中赈灾不力,因此在拿诸大师兄当靶子练枪法练完后,便上奏朝廷,请求拨粮救灾。

而朝中那些山东籍官员也感谢袁世凯灭拳匪救家乡于水火,很给力地要钱给钱要粮批粮,就这样,山东很快便太平了下来,几座被围着的教堂也自然而然地解了围。

而那原先的山东巡抚毓贤,自从被罢官后日子混得非常艰难,不得已之下投了端王载漪做小弟,因为大家都是恨洋人的主儿,所以王爷跟他谈得很投机,把他算成了自己人,没几天就奏请太后,把毓贤派往山西,并封了个巡抚。

毓贤一到山西,就把义和团给引进了过去。

当时义和团在山东被袁世凯整得基本没活路,几个大师兄正商量着是不是要就地散伙呢,一看当年的老巡抚毓大人抛出橄榄枝了,于是呼啦啦一大帮子就朝北跑,全都往山西去了。

我们知道,山西去山东是要经过直隶的,而在此之前早有毓贤跟端王爷介绍了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壮举,因此在义和团路过直隶时,载漪欣喜万分地跟慈禧汇报说太后群众来了!

在这位王爷的刻意安排一下,除一部分义和团民按原计划去了山西外,剩下的全都留在了直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城外围周边,生根的同时,还发了芽——拉拢了不少直隶农民入伙,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式攘夷,就在北京边上正式展开了。

再说慈禧在听载漪唾沫横飞地说了义和团诸多事迹后,沉默了老半天,问说这不就是土匪改行装逼跳大神么?有那么邪乎么?还抵挡洋人,他们挡得住么?

载漪说没问题,肯定挡得住,您要不信您亲自派人去看看不就全明白了?

于是慈禧就派了刚毅去直隶的涿州查看义和团情形,看看是否真有载漪说的那么牛逼。

我们在前面说了,刚毅跟端王爷是一路人,所以没几天这哥们儿回了北京,跟太后汇报说:“天降义和团,以灭洋。”

之后,大学士徐桐也为义和团亲写对联一副: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神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

徐桐时年八十岁,道光年间进士,四代老臣,曾与翁同龢共任同治帝的师傅,同时也是王储大阿哥的文化课老师。除了资格很老地位很高之外,他也被认为是当时大清帝国最有学问的人,一般都说学富五车,而说他的时候,则称之为学富九车。

不过,若是除去那些之乎者也的八股文章,这位徐师傅可就几乎是一个百无一用且一无所知的人了。

这人跟载漪刚毅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仇洋派,他家住在东交民巷,大门正对着各国使馆区,于是老师傅便在门两旁贴了一副对联:望洋兴叹;与鬼为邻。

然后还很得意,觉得自己妙笔生花堪比醉草吓蛮书的李太白。

这也就罢了,更让人泪流满面的是,徐桐贵为帝师,但对外洋之事的态度宛如鸵鸟一般,采取了自蒙双眼而不认的立场,一口咬定这世界上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国家,只不过是洋人为壮声势,自编自造出来的罢了,证据是:“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都深深地同情同治帝,本来摊上一个翁师傅就够不幸的了,结果还祸不单行地碰见了徐师傅,被这哥俩教出来,还能有好下场么?

果然,杨梅大疮了吧。

但不管怎么说,刚毅是慈禧最信赖的心腹之一;徐桐是公认的当时大清最有学问的人,这两位都对义和团赞不绝口了,正恨洋人恨得牙根疼的老太太也终于表了态:义和团,民气可用。

就这样,散布在直隶各处的拳民们,进京了。

同时一起的还有从西北来的甘军,领军大将叫董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