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一章 胜与败(第4/4页)
而中国人,尤其是近代的中国人,似乎并不怎么重视这个。
应该讲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深知教育重要性的民族,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名言,但关键的关键,就出在“百年树人”上面。
百年。
中国人不是不肯搞教育,只是觉得教育花费时间太长见效太慢,权衡利弊后,还不如买几艘船搞几门炮。
在洋务时代,曾经有一个英国传教士叫李提摩太,这人我们后面会提到,他向李鸿章建议说每年投入一百万两白银进行教育改革,对此李鸿章认为开销太大,但李提摩太说这会带来百倍的收益。李鸿章问什么时候能见成效,得到的答复是20年,于是李鸿章说:“我们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曾建议光绪帝去日本考察的王照,也对康有为说过:“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天改变,才能实行一切新政。”但康有为却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
公元1905年,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他对孙中山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而孙中山只是告诉他:“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个洋务派领袖,一个维新派领袖,一个传说中革命的先行者,三人都堪称是数百年来人中之杰,却都如此性急。
而造成的后果你也看到了,买了再多的船,装了再多的炮,没人会玩,仍是一沉到了底。
国民教育决定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决定国民行为和国民心态,国民行为和国民心态,则决定了国运。
我想,大致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