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一章 胜与败(第3/4页)

说完了教材,我们说说老师。

现在的话,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老师的待遇都是相当好的,至少在当地可以算是中上左右的收入水平了,而在一些大城市里,教师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公务员,而且工作负荷也算是比较轻松,相比之下,寺子屋的老师们可就没那么好的命了,虽说日本的教材有好几千,但教学方法却意外地统一,只有一种:一对一教学法,就是挨个教下来,这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教学方法,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缺点,然后对于其整个生涯做出指导乃至规划,不过了不起归了不起,但工作量很大,大致算下来,平均一个老师一天要给10个孩子分别授课,这属于不折不扣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放在今天那是基本工资除外,各种补贴也绝对少不了的,然而,作为寺子屋老师唯一收入的学费,却意外地便宜,便宜到你想不到——随便给。

随便给的意思是说你看着给,家里有钱的,一年给个上万,老师双手收下,说个谢谢,家里穷的,一年到头来攒不下几个钱,只能让妈妈做几个点心来慰问一下,老师倒也不嫌弃,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说一声非常感谢,这点心看起来真好吃,家里是农民的话,每到收获季节拿一些青菜萝卜茄子土豆之类的送到老师家,老师一样脸带微笑地放进了自家的厨房,说一声谢谢,劳您费心了。之后该怎么教还是怎么教,不会因为你给了一万两我就单独辅导,你给了我俩萝卜我就把你跟给我月饼的孩子放在一块儿集中批发授课。

寺子屋的老师,百分之四十以上都是庶民出身,其他的还有武士,僧侣,神官或者医生,这些人基本上一辈子都干这个职业,很少听说有跳槽什么的,虽说收入很少,但他们却赢得了另一样尤为宝贵的东西——尊敬,学生的尊敬,家长的尊敬,以至全社会的尊敬。其中,那些德高望重、从业多年的老教师,还能在每年受到幕府将军的亲自接见。而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如同再生父母一般,即便是寺子屋毕业,即便是踏入了社会,可一旦碰到什么无法决定的事儿还是会去找自己的启蒙老师商量,听听他的建议,临走前还不忘毕恭毕敬地说上一句谢谢先生。非常讽刺的是,在今天的日本学校,非常流行这么一句话:“出了事儿找谁商量也不能找老师商量。”甚至还发生过因为要查书包而引起了纠纷,导致学生噌地摸出一把水果刀给了老师一下子的悲剧,这在江户时代那是绝对难以想象的,以至于现在日本人自己都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各种以师生关系为主的作品层次不穷,从很久之前的金八先生,到现在在中国都异常流行的GTO(麻辣教师)以及极道鲜师,为的就是能够引起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然而却是收效甚微。

当然了,学生捅老师这事儿肯定是学生不对,但老师们也该自我反省一下,对于教师二字,是不是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职业就足够了呢?

寺子屋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源于日本人的一种认知,那就是“小孩子是大家的共有财产”,也就是说,不管大人的贫富好恶,小孩子都是无辜的,不能因大人的种种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全社会都有责任如同帮助自家孩子一般来帮助任何一个小孩子的教育或者发展。这话其实中国人在好几千年前就有说过,那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明治五年(1872)的时候,日本政府进行了一场统一学制的改革,所有的寺子屋都被废除了,但是,寺子屋为日本奠定下的结实的国民素质基础,成为日本迅速发展为近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话说,晚清的时候很多中国学生跑日本去留学,想学一下日本的维新以便让中国用了也好富强一把,可这批人越留学越郁闷,他们惊讶地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所干的那些事儿,大清基本上都干了,买洋枪洋炮,大清没少买;学着造各种西洋玩意儿,大清的江南制造局和安庆军械所那要比日本的强得多;他日本炼钢,我大清制铁;他日本请洋专家,我大清找洋教练,总而言之一句话,两国的变革几乎是完全相同,不分早晚就以相似度来论的话,完全可以说清朝的洋务运动是抄袭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也能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洋务运动的山寨版,那为何日本却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世界强国,并且在海上将大清打败,而且还随着八国联军一起攻入北京城呢?

这群留学生里,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总结出了一个原因:民智未开。

当然不是说中国人笨,而是说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没有被开发出来,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中国人的隐藏属性没有被激活。我们都知道,开发智力除了吃补品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