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四章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无间道(第3/8页)
现在,朝鲜的首都就在他的眼前了。
虽然他非常想立刻攻下汉城,但李如松心里很明白,这是非常困难的。
攻平壤,他五万,行长两万,都打了老半天,还用上了那么多大炮,现在汉城内的日军有四万,人数大致相当,要想硬碰硬地拿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所以,李如松打算先停下脚步,好好考虑一下对策,思索一下战略。
这本是很正常,很正确,也很应该的做法,但终究没能做成。
原因出在柳成龙身上。
这位朝鲜时任领议政反复催促李如松尽快收复王京(今汉城),好让李昖早日回朝。
无奈之下,李如松下令由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率兵三千骑前去探路,暂时堵上了柳先生的嘴巴。
探路部队没走多久就来到了一个叫做碧蹄馆的地方,并在那里南部的砺石岭,遭遇了日军将领前野长康的部队一百余。
前野长康是丰臣家的老部下了,从秀吉还叫木下藤吉郎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了他的左右。
双方一阵激战后,日军败退,损失六十余人。查大受也不追赶,下令撤出此地,回到碧蹄馆驻扎过夜。
同时,李如松也接到了送来的汇报。汇报上称,探路部队碰到了日本的大军,小试牛刀打了几下,便斩首六百。
看了之后,李如松很高兴,随即他便率亲兵精锐一千,准备亲自去接应并支援查大受,同时又令李如柏、李如梅、张世爵各率军一千共往,最后,他还安排了总兵杨元率部五千作后随应援。
查大受也很高兴,他觉得虽然自己夸大了胜果,但日军确实不经打,如果日本人都是这种战斗力,那么光靠他这三千人,估计都能拿下汉城。
第二天大清早,下着蒙蒙细雨,查大受刚起床,正想打套军体拳然后去吃早饭,却听手下报说,有一股五百余人日军杀过来了。
没办法,早饭也没吃,也没有多作考虑他就率部出战了。
这股日军的带队大将,叫天野贞成,原名安田作兵卫。
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发生的那场震惊天下的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的贴身小姓,有日本第一美少年之称的森兰丸,就是死在了这人的刀下。
本能寺之后,因为罪名太大,全日本都在通缉他,故而安田作兵卫只好改名换姓然后一路逃亡到了北九州,投靠了立花家。
当天野贞成一看到明军出战,二话没说当即带着大伙就开始跑路,而查总兵自然也不多废话,追着鬼子就杀了过去。
要说查大受真不是吃素的,才跑了没多久,他就率领三千人马将这五百日军追上给团团包围了起来,并且迅速发起了围攻,打算一口气全歼敌人。
巧倒也巧,追上的地方,正好是昨天他打前野长康的砺石岭。
正在查总兵包饺子的时候,又有一股日军出现了,这次的人数在八百左右,带队的也是立花家的家臣,叫小野镇幸。
包饺子正包得不亦乐乎的查大受,并不清楚这些人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此时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日本人勿近,谁近砍死谁。
两军相交,又是一阵混战。
突然,在明军左翼响起了一阵呐喊声,一队约两千人的日军部队杀了出来,为首大将,正是立花宗茂。
查大受立刻醒悟了。
大清早的五百人,是传说中的诱饵,后来的这八百人,是为了将他牢牢地粘在砺石岭,现在这两千人,是上正餐,特地来料理他的。
只是有一点他还不知道,立花宗茂的两千人确实是来料理他的,但并非是正餐。
碰上这种事儿,是个明白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查大受就是这样的明白人。
他选择了撤退。
明军稍作抵抗后,摆脱了日军的缠杀,开始向北撤去,立花宗茂似乎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也亲自带了八百人,向着三千明军撤退的方向追赶了过去。
查总兵运气不错,很快就碰上了李如松的迎接部队,两人合兵一处,算是站住了脚跟。
立花宗茂见状也就此打住,在碧蹄馆的小丸山下布阵,然后下令开饭。
在战国时代,日本士兵上战场基本是不可能自备碗筷的,他们的一日三餐多是饭团,地位高的将领,饭团里大米饭多点,地位低的足轻,则多吃掺杂着粗粮的饭团,总之都是饭团。
宗茂拿到了自己的午饭饭团后,便带着个小板凳来到了明军阵地的前方,然后一屁股坐了下去,稳稳当当地吃了起来。
家臣们都吓坏了。
本来你带着八百人追着三千人乱打就够悬的了,现在人家变成了六千人,我们依旧是八百人,你非但不撤退,居然还敢大白天坐在别人家大门口吃午饭?
然而宗茂听闻这种担心后只是微微一笑,平静地说道:“我知道,我们人少,对方人多,可打仗的时候,越是在人少的情况下,就越是要有必胜的信心,这样才能打胜。昔日军神上杉谦信公在攻打小田原城的时候,不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