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四章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无间道(第2/8页)
约定的日子是文禄二年(公元1593年)元月初六。
这天,平壤城城门大开,日军将领夹道迎接明军的到来,而李如松也慢慢悠悠地率部做起了接收大员。
就在快到门口的时候,他下达了进攻的命令,目标是所有日本人的脑袋。
然而,小西行长虽说不会打仗,脑子还是有的。
他事先就派人做了详细的调查,知道李如松来朝鲜之前正在宁夏平叛,并且杀掉了已经投降的叛军将领全族。
所以他认定,此人的话不能当真。
早有一手的行长一看大事不妙,立刻下令将城门全部关闭,并且让预先准备好的部队登上城门进入作战状态。
无奈之下,李如松只好撕破脸皮下令攻城,结果打了一小会儿,知道没希望了只得回家。
当然,他还会回来的。
两天后,李如松带领所辖部五万人来到,对平壤城发起了进攻。
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
而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戚家军)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
之后,他又让祖承训所辖部换上朝鲜军的衣服,以去南面的芦门招摇撞骗麻痹对手。
比较戏剧的是,担任芦门防守的,正是投降日本的五千朝军。
最后的东门,李如松表示放弃,留下来给日军作为逃生通道。
为了确保战役胜利的万无一失,李如松还扛上了当时在日本非常罕见的大炮。
既然啥都准备好了,那就开打吧。
当天上午,平壤争夺战正式打响。
面对两倍于己的对手,小西行长进行了相当顽强的抵抗,李如松的大炮炮弹都快把城墙给轰塌了,日军却仍然站在墙头照着爬上来的明军乱砍。
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明军攻不破平壤,日军也赶不走对方,整个战场进入了一个胶着状态,南门除外。
尽管这场战争在朝鲜打起,尽管朝鲜都被打得快没了,但对于很多朝鲜人甚至是朝鲜军人来说,这天大的灾难跟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
西北两口三门打得是头破血流,但这五千南芦门朝军依旧在看着城外的风景。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祖承训所率领的部队,接着作出了第一反应——很高兴。
这也不奇怪,因为祖承训部清一色穿的都是朝鲜军装。
要知道,虽然朝鲜人打日本人没本事,但是吃吃自家人还是非常有一套的,南门的朝军误以为来了同胞,认定欺软凌弱的时刻到了,于是大家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打算好好过一把战场砍人的瘾。
祖承训倒也不含糊,一挥手就下令冲锋。
要说朝鲜人脑子真的不错,才一接触就明白了那不是自己的同胞,而是大明王朝的军队。
那还说什么?散了吧。
这五千人就这么逃的逃,降的降,一点犹豫都没有。
此时的祖承训估计是哭笑不得,毫不客气地拿下了南芦门。
南芦门一失,等于是打开了一个缺口,明军纷纷涌入,开始对日军发起了里外夹攻,知道大势已去的小西行长在做了最后一阵抵抗后,不得不放弃了平壤城,下令撤退。
撤退的路线是李如松特意安排出来的东门,但当他们踏上逃跑之路才发现,这并非是一条逃生通道,而是一条死亡之路。
那里埋伏了数千军队。
又是一阵围攻后,丢下了数百具尸体的小西军才算突围成功。
行长打算先去平壤西南部的山城凤山城落脚,并且和那里的守将合并一处,一边抵抗明朝军队的攻击,一边等待汉城方面的援军。
凤山的守将叫大友义统,是叱咤战国的切支丹大名大友宗麟的长子。
切支丹就是天主教,在战国时代,信天主的大名也被叫做切支丹大名,不过这伙人里头真正肯为上帝献身的没几个,主要是打算利用宗教跟西洋人攀关系,以便从他们手里头弄到先进的武器顺便搞搞双边贸易。
不过大友宗麟是个异数,他既要洋人的东西,却也非常信仰上帝,虽然从整个战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人也就是个普通的厉害角色,但在当时西洋人的记载中,他却是能够跟织田信长平起平坐的人物。
可是大友义统显然没他爹的那份能耐,这位仁兄一看到平壤的战火,立刻拔腿就跑,换句话说,小西行长还在平壤城内跟李如松拼命的时候,凤山城就已经人去城空了。
不得已,小西行长只能再退。
这一退,就退到了汉城,而李如松也趁机仅用了二十天不到,收复了凤山、延安(朝鲜地名)以及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