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战:倭五王的对华政策(第9/10页)
百济被打残了,凶手是高句丽。
话说在三年前(公元475年),高句丽出兵南下,一举攻陷百济首都,还杀了百济王,最后是在倭国的干涉性帮助下,百济王子才勉强出逃,率领残部迁到了一个叫熊津的地方,等候时机东山再起。
而倭王武派人送到建康的那份国书,也正是与此事有关。
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份国书,全部用汉字写成。主要分上中下三个部分。
前半段先是自我褒奖,在文中,倭王武以夸张的手法向刘宋朝廷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经过大小几十余战,自己现在已经是完全一统江山的倭国国君了,虽说国力跟天朝上国还不能相比,但也算是东亚小强了。
原文是:“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叶朝宗,不愆于岁。”
之所以摘录出来,是因为我要着重引用里面的一句话——“东征毛人五十五国。”
这里的毛人,就是虾夷之地,即今天的北海道地区,从此可以得出,日本早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取得了对北海道的控制权。
接着,倭王笔锋一转,开始控诉高句丽,大意是说那地方穷山恶水尽出刁民,从很久之前便经常劫掠边境,现如今更是变本加厉,侵略百济,实在是忍无可忍,此乃中段;在文章的最后,倭王武表示,自己作为东亚小强,从来都不畏强暴,一直有心攻打高句丽,为百济复国出一把力,只是苦于前几年来事情太多,自己先是死了爹后又亡了哥,光办丧事都来不及,实在脱不开身,这些年总算是缓过来了,所以打算尽快出兵,希望天朝能够给予支持,即便不出援军给点名分也行,只要名正,那事也就多半能成了。
落款是:都督倭、新罗、任那、伽罗、秦韩、慕韩六国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武。
你只要往前翻翻,看一看高句丽的地理位置便能知道,这一回,倭国不光想要南部的朝鲜半岛,就连北部,他也不打算放过了。
看完这份国书,相信你多半会由衷地感叹一句:胆子忒大了。
手越伸越长,东西越要越多。
最要命的是,刘宋还不得不给。
因为此时国内的形势已经越发紧张了,萧道成正紧锣密鼓地加紧自己的大计划,刘准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地混吃等天黑。
倭王武知道这会儿已然是谁都奈何不了他了,所以才敢如此放心大胆地讨这要那。
这种削尖了脑袋把空子钻到底的精神给倭国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数日后,刘准下了一道圣旨,把都督倭、新罗、任那、伽罗、秦韩、慕韩六国军事权赏给了倭王武,让他如愿以偿的同时,还加封他为安东大将军。
而高句丽那边,刘宋朝廷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态,但实际上也等于是放手了,毕竟倭国索要的名分全都已经如数到手,那么换句话讲,刘宋等于是支持他们对高句丽用兵的。
这不得不说又是一次大胜利,继南部朝鲜半岛之后,倭国连北朝鲜也得到了——当然,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名分上。
至于胜利的原因,主要当然得归功于倭王武的谋略——快速获取第一手情报,然后趁着空隙见缝插针。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萧道成终于下手,派部将王敬则率兵进宫,逼刘准让位,然后自登宝座,建立南齐政权,是为齐高帝。
在离开龙椅前,年仅十二岁的宋顺帝留下了一句悲怆至绝的肺腑之言: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同年,幽禁中的他被负责监视的南齐士兵所杀。
萧道成当上皇帝后,倭国使者在第一时间便出现在了建康,以最热烈的言辞代表倭国向萧道成表示了祝贺,齐高帝当然很高兴,当即加封倭王武为征东将军。
南北朝期间,倭国使者的最后一次到访,是在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这一年,梁武帝萧衍接受齐和帝萧宝融的禅让,建立梁朝,倭国闻讯之后特遣使者前来祝贺,倭王武也因此又高升一级,被封征东大将军。
而倭王讃(履中天皇)、倭王珍(反正天皇)、倭王济(允恭天皇)、倭王兴(安康天皇)以及倭王武(雄略天皇)这五位倭国大王,在历史上也被并称为“倭五王”。
至此,倭国与东晋南北朝的那些事,便算是说完了。
在这将近一百年的交往史里,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首先,每当倭国人跑中国来要这要那的时候,时机都掌握得非常漂亮,不是中国正在被人打就是马上要变天,简单说来就是每次在我们抽不出空儿腾不出手的时候,他们便莫名其妙地跑过来办外交了。
其次,自打从刘宋那里得到了都督南部朝鲜半岛诸国军事权的名分之后,倭国对中国的外交方针,似乎发生了相当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