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战:倭五王的对华政策(第8/10页)

而中国就不一样了,那毕竟是古立天朝久称上国的至高存在,虽说当下正处于南北混乱时期,可跟倭国相较,终究算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倭国很多事情还得靠着大哥,轻易不能怠慢。

所以在经过斟酌之后,倭王武决定:外交中心应更倾向于和中国的交往。

这是一个相当正确的决策,只是具体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时为公元477年,距离上次倭国造访刘宋已经过去了十五年。由于上一回被刘骏谈笑间剥夺了都督南部朝鲜诸国的军事权,所以在这十五年里,心中愤愤不平的倭国跟刘宋之间没有发生过一次官方高层往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几乎能用冷战二字来形容。

现在冷不防地就要改头换脸拿自己的热脸去贴人的冷屁股搞破冰之旅,你觉得对方能答应这种如此明显的行径么?

这还只是其一。

其二,你倭国人跟刘宋搞外交,主要目的无非就是想要个能在朝鲜半岛伸黑手的名分,可这名分上次已经被人给回收夺走了,现在想再要回来,简直如登天般困难。

这就好比你从我这里骗了一样东西,后来我把这东西弄回去了,现在你要再想来问我要,我不但不会给你,还会对你心存一份戒心。

故而在御前会议中,大臣们给出的建议是慢慢来,跟之前一样,循序渐进,先送礼,当孙子,等好感度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再提条件。

但是倭王只是摇头,表示孤自有妙计。

至于是什么妙计,他不肯说,手下当然也不敢多问。

这一年十一月,久违了十五年的倭国使者再度出现在了建康皇宫内。

此时刘宋坐龙椅的那位已经换成了宋顺帝刘准。

顺道一说,他是刘宋的末代皇帝。

刘准,字仲谋,长相端华,宛如画中之人。而且聪慧睿智,性格温良。虽说是天赋出众,但却有个致命的弱点——那一年,他才十岁。

其实刘宋的皇位本不该他坐,只是在升明元年(公元477年)的时候,重臣萧道成杀宋废帝刘昱之后,找了一个天资最高也最容易掌控的家伙来当皇帝,那便是刘准。

因为尚年幼,所以国中大事全部由萧道成说了算。

而萧道成心中在想什么,那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路人,包括了倭王武。

“在任何作战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最首要的因素便是情报。”

倭王武从来都不曾忽略过任何来自于中国的情报。

他知道该怎么对付刘准和萧道成。

因为这次倭国使者讲明是来朝贡并顺便通报倭国王位交替之事,并没有讨论国际事务的打算,所以刘宋方面只安排了小皇帝亲切接见,萧道成本人则并不在场。

双方四目相对之后,倭国使者开始自我介绍。

“在下自倭国而来,奉了倭、百济、新罗、任那、伽罗、秦韩及慕韩七国军事都督,安东大将军(注意大字),倭国王武之命,前来拜会宋国皇帝。”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因为除了那“倭国王”之外,其余的各种头衔,全都是自封的。

给人一种你不给我我就自己拿的感觉。

作为一介下属藩国,敢在天朝皇帝跟前如此言行,实属大逆不道,堪称有不臣之心,说白了就是想造反。

望着胆大妄为的倭国使者,年幼的刘准一时间说不出一句话来,底下陪同的臣子们也一声不吭,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当场跳将起来大声斥责一番?

这似乎不妥。

因为这时候如果跟倭国使者据理力争的话,非但说服不了他们,反而很有可能会激发他们的不满之情,从而加速对方在朝鲜半岛的行动。

而到了那时候,萧道成是肯定不会提出发兵救援的,因为他正在忙着干私活,等着篡权夺位;至于那刘准,自然也是铁定不可能去的,因为这孩子还等着别人来救他呢。

更何况,即便那两位有心去救,这北边还有北魏呢。

这些情况,倭王武早就熟知于心了。

所以得出的论点是:对于倭国所干出的这种大逆不道的行径,刘宋方面多半会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倭国使者念完那一长串的头衔之后,刘准点了点头:“远道而来,你们辛苦了。”

他默认了。

接着,倭国的使者又向刘宋朝廷通报了先王死讯以及新王继位,再献上了朝贡的礼物,一套例行公事之后,便起身告辞。

第二年(公元478年),他们又来了。这次来建康,倭国使者们担负着两个巨大的重任:叙正以及递交国书。

叙正,就是把上一年自称的那一连串头衔给转正,之前刘宋不过是默认,现在要让他们光明正大地下圣旨给承认。

只不过去年是都督七国军事,今年则变成了六个,少掉的那个,是百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