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夜幕下的大军反主流文化和反革命(第14/15页)

这种新信仰到底有多新,还有待争议。早在1920年,英国作者G.K.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就将美国描述为“一个具有教会精神的国家”,而这种宗教(或者说宗教信仰)与爱国主义(或者说国家信仰)的融合在美国建国之时就已然存在。当时,约翰·温斯罗普在其布道中向20世纪福音派的殖民者祖先们保证,他们的国度将会是一座“山巅之城”。就美国国家主义而言,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这种观念从一开始就被当成理所当然。一直到了20世纪后期,即使奥巴马指出上帝为美国安排的天命也许并不像前总统们所相信的那么确凿,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相信上帝。

不过,在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上,奥巴马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似乎也代表了至少有一部分的美国天命得以实现,代表着自这座山巅之城建立以来就一直对其造成损害的种族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开国元勋们一直闪烁其词,从一开始就无法让这个国家实现其1776年制定的宗旨,也引发了后来的很多问题。到了19世纪中期,奴隶制和种族问题让共和实验几乎从内部遭到破灭。奥巴马就职典礼的现场以林肯纪念雕像为背景,并且手按林肯当年宣誓时所用的《圣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这些都清楚表明奥巴马想要让人们想起那位在1863年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总统。许多美国人在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都会回想起过去,虽然不至于想到内战时期,但是会想起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台阶上的演讲,想起他唤起的人们对“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的信念。奥巴马的当选似乎证实,美国终于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仅凭林肯的形象并不能支撑或者完全满足奥巴马当选后面临的那些期待。奥巴马当选之时,正值国际银行陷入困境。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不仅遭遇了国内财政问题,也在外交政策上遭到了挑战,而这些问题都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现今对于美国的讨论常常倾向于使用两个词语:全球化和霸权(有时也称全球霸权),说的好像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新鲜事物一样,好像经济大萧条影响的只是美国,而不是代表着一场全球经济危机。就美国自身而言,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当然会引起人们对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回忆,就像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驻军也会让人们想起越战一样。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并且是一场日益扩大的全球范围内的重演。

全球化让全球人口都容易受市场力量的摆布,也让恐怖主义容易受军事力量的影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成为许多专栏和博文的话题。美国的人口仅占全世界的4.6%,却消耗了约33%的世界资源。在这种巨大的消费之下,美国在经济、军事,并且也可以说在政治实力上都无人可以匹敌。但是美国和其他国家都开始清楚认识到,美国的实力一旦缺少目的,就是没有意义的,并且这种目的不能像布什所做的那样仅仅由美国自己来定义和捍卫。奥巴马寻求实现更大程度的国际合作与和解,但这当然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人质疑美国的国家理想和国家身份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压力和多元文化造成的内部压力。对此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个在一些人看来根本不是个国家的国家,这个常常被描述为“共和实验”的国家,从建国之初就非常团结。这项实验还远未结束。事实上,鉴于美国现在的历史还相当短暂,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注释:

[1]Johnson, quoted in Robert Dallek, Lyndon B. Johnson: Portrait of a President(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0.

[2]The commercial can be viewed via the Lyndon Baines Johnson Library and Museum, available at: http://www.lbjlib.utexas.edu/johnson/media/daisyspot/(September 1, 2010).

[3]Lyndon B. Johnson, “Special Message to Congress: The American Promise, ”March 15, 1965, available a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26805&st=&st1= (September 3, 2010).

[4]‘A Divided Decade: The“60s, ”Life, Vol. 26 (December 26, 1969): 8-9.

[5]Dwight D. Eisenhower, “Farewell Radio and Television Address to the American People, ”January 17, 1961, available at: http://www.presidency.ucsb .edu/ws/index.php?pid=12086&st=&st1= (September 3, 2010).

[6]Kennedy, quoted in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Robert Kennedy and His Times(1978. Reprint.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2002) 705

[7]The reaction to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World War I are discussed in previous chapters. Figures for 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Vietnam are taken from Rhodri Jeffreys-Jones, Peace Now!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Ending of the Vietnam War, New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