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大灾难的年代(第16/16页)

甚至连两次大战之后的革命,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革命,是基于亲身经历大战者的对战争本身的厌恶,他们认为这种无端的厮杀毫无意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革命,却出于众人同仇敌忾之势——共同敌人虽指德国日本,更概括地说,却也包括了帝国主义势力。这第二场革命即使再恐怖,对参与其中的人来说,却因师出有名而感到天经地义。但就像两次世界大战本身一般,在史家眼中,这两类战后革命仍同属一个过程。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一点进行讨论。

[1] 严格来说,《凡尔赛和约》只是对德和约。对奥和约是《圣日耳曼和约》(Saint Germain),对匈牙利和约是《特里阿农和约》(Trianon),对土耳其和约是《塞夫尔和约》(Sèvres),对保加利亚和约是《纳伊和约》(Neuilly)。这些都是巴黎近郊的公园或城堡名。

[2] 《凡尔赛和约》导致的祸源,包括南斯拉夫内战,斯洛伐克分离运动引起的骚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脱离苏联,匈牙利与罗马尼亚对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领土权的纠纷,摩尔多瓦(Moldova,前比萨拉比亚)的分离运动。讲到这里,不能不提起轰动性最强的外高加索(Transcaucasian)建国运动,像这类事件,1914年以前不但不存在,而且根本不可能发生。

[3] 阿兰群岛位于芬兰、瑞典之间,原属于芬兰一部分,可是当地人口都只讲瑞典语。芬兰重新独立之后,野心勃勃地推动芬兰语运动,国际联盟仲裁之下,避免了阿兰群岛脱离芬兰加入瑞典的行动,但以两当事国保证,该岛人民保有说瑞典语的权利,芬兰本土居民不得强行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