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4—6世纪南北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第10/12页)
从总体上看,由于江南地区水网纵横、丛林较多,并不适合大规模骑兵的集结和展开,[95]所以江南战事都以小规模骑兵的灵活运用为主,从未发生过北方政权间惊心动魄的大规模骑兵会战场面。
[1] 这些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之初,汉化程度不尽相同。但即使内迁时间比较长、汉化程度较高的匈奴刘渊等,也还保留着传统的部落组织形式。参见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均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2] 高敏先生《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对此已多有论述,所以本书不多涉及。
[3] 分别见《晋书·刘曜载记》、卷一百六《石季龙载记上》、《苻坚载记下》。
[4] 比如慕容泓起兵反对苻坚,就“收诸马牧鲜卑,众至数千”,见《晋书·苻坚载记下》,第2919页。但史书未说明这个马牧的方位,从慕容泓的行踪看,大概在并州中南部。不久羌人姚苌也倒戈反对苻坚,他逃亡到渭北的马牧中收集武装,可知这个牧场是在关中地区,见《晋书》卷一百十六《姚苌载记》。
[5] 《魏书》卷二十四《燕凤传》,第609页。这和汉时匈奴人八月间大会龙城的风俗可能同源。
[6] 《魏书》卷四十四《宇文福传》,第1000页。按,传称宇文福所规划“今之马场是也”,似乎在魏收写作《魏书》的北齐时代,还在沿用魏孝文帝建设的马场。但在东西魏和北齐北周对峙时代,洛阳一带是东西政权争夺的战场,几经易手,东魏北齐在这里维持马场的可能性不大。据《北史》卷五十五《白建传》,第2004页,北齐河清三年,突厥攻击北齐,“代、忻二牧”的数万匹马都转移到五台山中躲避,则北齐的马牧场应主要在晋北的代县、忻州附近。《魏书》“今之马场”盖魏收从前人文献直接抄来,其具体年代则无从知晓。
[7] 《北史》卷五十五《唐邕传》《白建传》,第929页。
[8] 《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第2737页。按,岍山在关西,距离此时的石勒控制区太远,石虎大概不会远征到这里。这个岍山应该是在晋北到代北一带。
[9] 《晋书·苻坚载记上》,第2894页。
[10] 《晋书·姚苌载记》,第2970页。
[11] 但这些马被赫连勃勃截获,见《晋书》卷一百三十《赫连勃勃载记》,第3202页。
[12] 《晋书》卷一百二十五《乞伏炽磐载记》,第3125页。
[13] 《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崔浩与北魏太武帝的对话,见第819页。
[14] 《太平御览》卷三百引《邺城故事》,第1383页。
[15] 《北齐书》卷四十《唐邕传》,第531页。
[16] 《晋书·石勒载记上》,第2708页。
[17] 见《魏书》卷九十五《羯胡石勒传》,第2048页。《晋书·石勒载记》只提及石勒的二万骑兵,而未载其护卫辎重的步兵数量,见第2712页。
[18] 《晋书·石勒载记下》,第2745页。
[19] 《晋书·苻坚载记下》,第2917页。此处的戎卒专指步兵,因为苻坚说过,全国总动员的兵力是“九十七万”。
[20] 《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宝载记》,第3094页。
[21] 《晋书》卷一百二十七《慕容德载记》,第3170—3172页。
[22] 《魏书》卷五十四《高闾传》,第1201页。按,戈此时已经退出战争舞台,所以这是文饰的修辞,应该是长矛,也称步槊。
[23]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志一》引《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792页。
[24]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吕蒙传》,第1274页。
[25] 《水经注疏》卷二十五“泡水”条,郦道元著,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39页。亦见《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50页。
[26] 《晋书·苻坚载记上》,第2899页。但是秦军对襄阳内城的围攻旷日持久,近一年后才得以破城,俘获朱序。
[27] 《魏书》卷四十五《韦阆传附韦珍》,第1013页。
[28] 《魏书·宇文福传》,第1001页。
[29] 《晋书》卷七十七《蔡谟传》,第2037页。
[30] 《晋书》卷一百十八《姚兴载记下》,第2996页。
[31] 《魏书·崔浩传》,第814页。参见本书第三编北魏军事转型部分。
[32] 《宋书》卷六十四《何承天传》,第1707—1708页。
[33] 《宋书》卷九十四《恩幸传·徐爰》,第2307页。
[34] 《南齐书》卷二十八《刘善明传》,第525页。
[35] 《南齐书》卷二十二《豫章文献王传》,第408页。
[36] 参见苏小华:《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战术的新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常彧:《从突骑到甲骑具装—魏晋南北朝骑兵之演进》,《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