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闻道浮生戏一场(第8/9页)

刘:它没这底稿儿。他们都说张二奎是个大胖子吧,不是,张二奎清秀极了,他的孙子非常清秀,嗓子也好。另外还一个奎派,张胜奎注152,那是专唱做派老生,他底下的徒弟就是刘景然,刘景然底下的徒弟,就是教富连成的这些,所以马连良、周信芳注153,都是张胜奎的奎派,马连良又兼学谭派。

王:我看资料里说,张胜奎为什么叫张胜奎,原来不叫,他就是要胜过张二奎。

刘:张二奎算票友。

王:说是北京第一名票。

刘:所以马连良应该算是奎派的老生,兼学谭派,兼学孙派,他是孙菊仙的徒弟啊。他的基本风格跟雷喜福注154,跟周信芳是一派的。

王:张胜奎是学张二奎的?

刘:也不是,他比谭鑫培辈儿还得大呢,他与张二奎接近,他是那一辈儿的。

定:今天怎么老说张二奎?

刘:这很重要这个。两个奎派,老闹不清。许荫棠注155不是奎派,他是贾家那派的,贾丽川注156那派的。实际上,许荫棠唱的跟谭派是一样的。

王:有文字说张二奎的传人里有张胜奎呀。

刘:也就是那么说了。不是,张胜奎的辈儿大,跟张二奎他们差不多的。他徒弟李景然跟谭鑫培他们一辈儿的。张二奎真正的徒弟就是杨小楼和俞菊笙注157啊。

王:杨小楼、俞菊笙,文武双璧。

刘:杨小楼唱的是真正张二奎那派的。

王:要说张二奎不白活,这俩学生多棒啊。

刘:这边传杨小楼,那边传俞振庭。人家说张二奎是票友,什么也不会,他怎么俩徒弟那么棒啊。他那孙子,张洪才,武把式好极了,他们说得不对。他是太厉害了,就这俩徒弟,上哪儿找去?张胜奎是做派,那没的说,那不得了。俞菊笙唱武旦的,杨小楼唱老生的,那时候没有武生,唱了之后,俞菊笙不唱武旦了,把小生的戏、老生的戏,还有花脸的戏,凑到一块儿成了武生的戏,武生行就是俞菊笙创出来的,原来没有这行。所以俞菊笙不得了。

王:对京剧的贡献特别大。刘老说得特别对,早先的十三旦,叫侯俊山注158,那就什么都唱,没有全武生。

刘:早先没有这行,只有小生行,老生行,小生有武小生,像《长坂坡》吧,小生唱的,程继仙注159有《长坂坡》啊,他不唱就是了。

王:后人看《长坂坡》就是武生行了。

刘:武生是学小生的。还有关公,您是研究关公的,我这是班门弄斧了。咱们北京啊,这京朝派,在后台不让说这个事,全是一家,后台没有说京派海派的,全是咱们这戏班儿的。

王:当时很忌讳。

刘:忌讳极了,这事儿。咱们北京唱关公啊,重点就三出戏,一出《战长沙》,一出《汉津口》,一出《华容道》。就三出戏,老生。

王:那昆曲的《单刀会》呢?

刘:所谓单刀会是昆腔戏,那不算是京戏里边的。

王:到现在还是。

刘:对,《水淹七军》是昆曲。花脸也有一出,《临江会》,花脸的关公。配角的关公有擒吕布那一出,还有一出《斩华雄》,这是配角的关公。没有过五关,没有斩六将,没有末了儿死那出《走麦城》,没有。这些戏都是王鸿寿注160带来的。

王:然后李洪春注161给接过来的。

刘:对,王鸿寿就是《过五关》。我看过王鸿寿的戏。我赶上了,我听过他好多关公戏。

王:周信芳身上不是有他好多影子吗?

刘:绝对的不对。王鸿寿的关公脸上一点都不亮,画得俊极了,非常俊,好看极了。一点都没有哆嗦的,上来大喘气,跟老生一样。

王:而且哆嗦得越厉害,台底下越叫好儿。

刘:他也有马童,马童给他扛刀,这我看过多少回了。咱们北京老生的关公是粉红脸儿。根本是浅的,粉红的。

定:不是应该面如重枣吗?

刘:重枣不见得非得黑的,黑紫的。粉红的,吊上眉毛跟老生一个扮相,就走道儿不迈八字步,直着走。你看八仙里边只有吕洞宾走八字步,别人都走这直步。唱的啊,昆腔不是多一板嘛,这个也唱得慢,长点儿,[二六]啊,关键是第二段不一样,七个字的句子第二段在眼睛上,就特别了就。

王:您刚才说的神仙步,现在的演员都没这步。

刘:神仙步是直着走,你比如平常咱们出来吧,我这么转,转过来,再转过来,这是八字步,关公出来是直着。

定:为什么呀?

刘:表示庄严。八仙里的头一个,花脸,汉钟离,汉钟离拿把扇子走的时候就不能这么走,得这么样。蓝采和就规规矩矩的,跟老旦一样。就吕洞宾随便一点,挺美的。所以他唱一辈子戏没闹明白。这一派现在都快失传了,朱先生传的是钱金福,跟余叔岩,我们都属于这派儿。这边像我这样都少了。梅先生后来就跟陈德霖学,跟金少山学,所以梅兰芳也归了这派儿了。跟富连成那派儿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