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拿破仑帝国的兴衰(第3/7页)
只有英国还是个例外。由于英吉利海峡的阻隔,能在欧洲大陆纵横驰骋的法军无法征服这个海峡对岸的国家。虽然皮特已经去世了,而且第三次和第四次反法同盟都没有什么收效,但英国上下执行的反法政策并没有任何改变。这也是拿破仑关注的重点所在。在英国宣布对法国进行封锁后,拿破仑立即反击,宣布对英国实行贸易封锁,这样,整个欧洲大陆将不能再与英国有任何贸易往来。这也招来了一些贸易商对拿破仑的不满。英国的海军力量比较强大,约有一百余艘军舰,为了与这样的海军力量抗衡,保证在未来几年的海战不处于劣势,拿破仑也积极扩充海军力量,加快船只建造速度,并修理港口。
在与英国展开海战之前,西班牙半岛的事情需要拿破仑先行处理,这样他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1807年,法军开始远征葡萄牙,摄政王约翰六世乘船逃往巴西。1807年11月30日,法军占领了里斯本。这个地道的英国殖民地被法国占领了,但这只是法国准备进攻西班牙的前奏罢了。西班牙国内也是一片混乱。人们对王室宠臣戈多伊正极度不满,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费迪南则打算利用这一点,夺取政权。拿破仑认为,这样一个内部混乱的国家,推翻它应该易如反掌。不过,他还是尽量争取西班牙人民的支持。他打出了为人民恢复文明的旗号,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法军以海战和大陆封锁为借口,进入西班牙半岛,并很快将西班牙的海岸和军事要地控制起来。战火已经烧到了马德里附近,西班牙王室原本打算像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一样逃往第三国,但是遭到了人民的反对。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趁机宣布为王,定称号为费迪南七世。趁这次西班牙宫廷内乱,拿破仑率军进入马德里。
费迪南在夺取王位后,又把王位归还给他父亲。为了讨好拿破仑,他父亲则辞让王位。最高“政务会”、卡斯蒂利亚议会和马德里市议会在拿破仑的干涉下,最终把王位授给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
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导致的帝国衰落
第五次反法同盟也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发起国是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这些国家都对法国有不满情绪,但具体原因却各不相同。意大利主要是因为罗马宫廷对拿破仑的统治心有抵触;西班牙则感到民族荣誉受到侵害,因为拿破仑硬是任命了一个外国人担任国王,而且改变了这个国家不少的风俗习惯;荷兰则主要因为贸易上受到不少损失,不满法国对英国的贸易封锁令。奥地利也不愿因为战争的失败而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英国则一直在一旁静静等候时机。另外,教皇对法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由于拿破仑没有归还被督政府并入西沙尔平共和国的教会领土,教皇也加入了欧洲反法同盟。
法国和教皇的冲突还远不止这些。为了清除罗马所属各邦的英国间谍,米奥利斯将军奉拿破仑之令占领了罗马。拿破仑还不顾教皇开除他教籍的威胁,将原属教皇的安科纳、乌尔比诺、马切拉塔、卡梅里诺等地划给了意大利王国。1808年4月3日,教皇的圣使离开巴黎,这代表着法国和教皇的斗争正式拉开序幕。
西班牙半岛的形势也很不乐观,战火四处燃烧。1808年5月27日,费迪南七世在塞维利亚省政务会上被承认为西班牙王,但武装起义在未被法军占领的各省纷纷发生。6月16日,波尔图也爆发了葡萄牙人的起义。在科尔多瓦故国的贝兰,杜邦将军战败投降。西班牙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很快,费迪南七世在马德里宣告即位,而拿破仑拥立的约瑟夫·波拿巴则被迫逃离。西班牙人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葡萄牙方面,由于兵力缺乏,朱诺将军在签订辛特拉协定后,率军撤离了葡萄牙,这个王国随后被英国将军威灵顿率兵占领。这时,奥地利积极扩充军备,准备发动新的对法战争。瑞典国王也表态将反对拿破仑帝国。好在俄国还信守俄法联盟和提尔西特和约,这才没有使法国腹背受敌。拿破仑感到万分庆幸,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他于1808年9月27日与亚历山大达成协议,约定互不攻击对方,俄国同时负责防备瑞典偷袭法国。
不再担心后院失火的拿破仑放心地亲自率兵赶往西班牙半岛,并很快改变了战争格局。他指挥的八万人军队,都是从德意志调来的,士兵们个个经过实战,经验丰富,因此能够接连取得胜利,并很快将西班牙的大部分省份收复了。以解放者姿态进入马德里的拿破仑,告诉半岛居民,他取消了异端裁判所和封建特权,虽然西班牙人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实际上,对西班牙人来讲,这是一种文明和自由的进步,会促进西班牙的繁荣和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由于西班牙国内寺院林立,僧侣专权,一直处于愚昧、贫穷和落后的状态,只有改变目前的社会状态才能有所发展,才能进一步建立民主和自由。虽然对欧洲各国来讲,拿破仑是个压迫者,但对西班牙半岛来讲,拿破仑却给这里带来了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