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拿破仑帝国的兴衰(第2/7页)

在乌尔姆和奥斯特里茨战役失利后,奥地利于12月26日与法国签订了《普莱斯堡和约》。根据条约规定,意大利王国得到了威尼斯、伊斯的利亚省、达尔马提亚省、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各岛等地,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得到了提罗尔伯爵领地、奥格斯堡城、艾克施塔特公国、帕骚地区的一部分和施瓦本公国的所有属地布赖斯高及奥尔特瑙。本来在签订《康波福米奥和约》和《吕内维尔和约》后,奥地利已经元气大伤,这次更加一蹶不振了。

载誉归来的拿破仑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被授予“大帝”的称号。对于自己的幸运,他本人是既意外又高兴。各级政府机关表示的服从、人民群众的赞扬,还有元老院为他建立的纪念碑,都令拿破仑感到,自己施行的政策是正确的。如今,革命仅有的一点残余也被丢掉了。1806年1月1日,沿用十四年的共和历被公历代替,先贤祠和保民院不是改名,就是不复存在。

在整个欧洲大陆,拿破仑继续扩张他的统治。他废掉了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另立约瑟夫·波拿巴为王,又将荷兰共和国改为王国,拥护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君。在完成了对几个共和国的改造后,拿破仑开始分封附属国王,军阶制度和中世纪的爵位也恢复起来了。他先后将达尔马提亚、伊斯的利亚、弗留利等十二个地方定为公爵们的封地。贝尔蒂埃元帅、塔列朗大臣分别被封为纳沙泰尔公国公爵和本尼凡托公国公爵,缪拉被封为贝格和克累弗的大公。博尔盖泽亲王夫妇则得到了瓜斯塔拉公国这块封地。至于瑞士共和国,拿破仑宣布他自己是“调停人”。在德意志帝国的南部和西部,有十四个亲王联合组成莱茵同盟,宣布脱离德意志,归顺拿破仑。这样,原属德意志帝国的一大部分国土就被拿破仑控制起来。弗朗茨二世宣布取消自己的称号,德意志帝国从此灭亡。另外,普鲁士也根据12月15日在维也纳签订的条约,让出安斯巴赫、克累弗、纳沙泰尔等地,作为汉诺威选侯领地。

拿破仑政权控制了整个西欧。他通过多种方式,主宰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那不勒斯、荷兰、瑞士等国家。《亚眠和约》以后,由于他对荣耀的追求和征服他国的行为,整个欧洲并没有走向和平,反而将要陷入一片战争的汪洋。对拿破仑来讲,结果只有两个,不是他成就霸业,就是他走向灭亡。

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的大陆政策

面对拿破仑的强势政策,第四次反法同盟成立了。在法国的强势扩张下,为了避免像别的国家一样被法国控制,拥有一支精锐部队的普鲁士迅速和俄国结成联盟,准备把法国人逐出德意志。普鲁士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将军队撤到莱茵河以西,否则,普鲁士将动用武力。同时,为了对抗南部的联盟,普鲁士还准备在德意志北部结成一个同盟。

势头正猛的拿破仑根本没把普鲁士的最后通牒放在心上。他利用国内正是一片团结的大好形势,于1806年10月发起了对普鲁士的进攻。拿破仑继续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快速进攻的战术,和往常一样收到很好效果。普鲁士军队遭到沉重打击,接连遭遇败绩。仅仅二十天,柏林就遭到了法军的围攻。1806年末,普鲁士的各地要塞已被法军尽数攻破。

法军开始转向进攻在波兰的俄军。在苏黎世、奥斯特里茨、艾劳和弗里德兰等地的关键性战役中,法军接连取得胜利。这是俄国与法国之间的第三次较量,法军这次占尽了优势,战绩辉煌。1807年6月21日和7月7日,俄国与法国先后签订了《提尔西特停战协定》与和约。根据《提尔西特和约》,俄国承认法国在普鲁士的统治,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希亚。俄国虽然战败,好在没有丧失国土,普鲁士的疆土却被减缩了一半。在普鲁士南部,拿破仑已经建立了巴伐利亚和谷腾堡两个王国,在北部,拿破仑又建立了反对普鲁士的萨克森和威斯特法利亚两个王国。

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革命色彩越来越淡,倒是君主专制的成分越发多了起来。自由没有恢复,中世纪的军事等级制度却恢复了。人们已成为公民,但这时许多人却被封了王侯;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欧洲好几个国家都成为了共和国,但在拿破仑的武力干涉下,它们又成为了王侯的封地。由于拿破仑的强势,整个欧洲非但没有前进,反而退步了不少。在法国内部,更是如此。议会制政府被拿破仑式的行政制度代替,国立学校的共和教育被军事教育代替。整个法国在这种统治模式下,犹如一支只听命于拿破仑的军队。而整个欧洲,到处都是拿破仑建立的附属王国、联邦、封地。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欧洲,拿破仑已经树立了他的最高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