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竞争、毁灭,还是融合:世界的发展趋势(第15/15页)

即使这个时期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以与现实不同的情形发生——如果郑和真的到达了特诺奇蒂特兰,如果出现的是新型的太平洋经济而不是大西洋经济,如果是中国而不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如果是艾伯特到达北京而不是洛蒂到达巴尔莫勒尔堡——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的强大力量仍然会推动历史像现在这样发展。美洲(或者我们现在可以将其称为“郑和之地”)本将成为东方的一部分,而不是西方的核心地区;东方本可以统治世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西方统治世界,但是世界依旧会越变越小,变成现在的“迷你型”。无论中美联合体是否崩溃,21世纪早期的世界仍有可能继续被中美联合体共同统治,世界末日和奇点之间的竞赛仍将继续。东方和西方也将慢慢地失去它们的重要性。

这个结论并不令人惊讶。早在1889年,当时世界正从“大”世界变为“中等”世界,一个名叫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年轻诗人就已经能看清楚部分真相了。从前线回到伦敦不久,吉卜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取名为《东西方民谣》(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名为卡迈勒的边境袭击者的故事,他偷了一个英国上将的驴。上将的儿子跳上自己的马,穿过沙漠追逐卡迈勒(“月亮低垂,马蹄声招来了黄昏,他骑的马像一只受伤的公牛,而这头驴却像一只刚醒来的小鹿一样”)。不过,故事的最后,这个英国人没追上。卡迈勒进行了反击,他举起了来复枪。但是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这两个人“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他们发现彼此都没有错误,大家都是上帝之子”。

诗的开头是这样的:啊,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永不交汇。人们常用这个开头来说明19世纪西方那令人难以忍受的自满。当然,这并不是吉卜林真正想要表达的。事实上他写的是:

啊,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永不交汇,

直到地球和天空都站在了上帝的审判席上;

没有东方和西方之分,也没有边界、种类和生命,

两个巨人面对面站在一起,

虽然他们来自地球的两端!

正如吉卜林看到的那样,人们(真正的人类)是完全一样的,是地理模糊了真相,要求我们走到世界的两端去了解事情。但是在21世纪,社会的急速发展和世界的缩小使得我们无须这么做。当我们超越了生物界限的时候,既没有东西方之分,也没有边界、种类和生命。如果我们能够长久地推迟世界末日的来临,那么东西方就可以交汇了。

我们可以做到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与1000年前宋朝面对的挑战以及2000年前罗马帝国所面临的挑战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现在知道了很多牵涉其中的因素。不像罗马和宋朝,我们的时代也许还没得到它所需要的思想。

贾雷德·戴蒙德在他的著作《崩溃》(Collapse)的最后一页提到,有两种力量能够解救地球于灾难之中:考古学家(他们发现早期社会的错误)和电视节目(传播考古学家的发现)。作为一个看过很多电视节目的考古学家,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不过我还想增加一个救世主,那就是历史。只有历史学家能够将社会发展放在一起描述,只有历史学家能够解释人类之间的差别以及如何防止这些差别消灭我们。

我希望这本书在这一进程中能有所帮助。


[1] 中国已在2011年拥有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编者注